輿情啟示 | 從雷軍兩會建言看產業創新的“破卷”邏輯
從智能手機市場的參數堆砌到新能源汽車的續航里程攀比,從直播電商的“全網最低價”廝殺到新消費品牌的包裝趨同,行業的同質化競爭已從局部摩擦演變為全產業鏈的生存危機。2025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雷軍接受專訪時直言,同質化競爭正將行業拖入“創新荒漠”,呼吁以科技創新驅動差異化突圍,通過高端化、個性化重塑產業格局,同時劍指詆毀同行、虛假宣傳等擾亂市場秩序的行為。當“價格戰”替代“價值戰”“復制粘貼”擠壓“原創設計”,公眾對“千品一面”的厭倦已從消費端蔓延至產業端。輿論場中,“內卷”標簽的泛濫化,既是市場活力不足的警報,更是對產業倫理與發展邏輯的集體叩問。
一、同質化競爭的典型癥候:數據狂歡下的創新貧血
01智能手機行業:參數內卷與體驗失焦2024年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同比下滑12%,但廠商仍深陷“軍備競賽”式怪圈:攝像頭像素突破2億、屏幕刷新率飆至240Hz、快充功率攀比“秒充時代”,硬件參數的狂歡背后,用戶體驗卻陷入停滯。某品牌發布會上,高管用半小時強調“1英寸大底”和“200倍變焦”,卻對系統卡頓、交互反人類等問題避而不談。社交媒體上,“參數贏了,體驗輸了”成為高頻吐槽,第三方數據顯示用戶換機周期延長至43個月。行業陷入“創新內耗”——重金堆砌的硬件升級,反成消費者“審美疲勞”的催化劑。
02新能源汽車:續航虛標與生態塌縮2024年新能源汽車行業呈現“技術空心化”奇觀:多家車企宣稱突破“1000公里續航”,卻被曝實驗室數據與實際工況差距超30%;頭部品牌半年內三次降價,行業毛利率跌破15%,中小車企跟風陷入“賣一輛虧一輛”的泥潭。輿論尖銳批評:“續航內卷是技術無能的遮羞布,價格混戰是創新貧困的墓志銘。”更危險的是,惡性競爭擠壓了智能化、輕量化等長線投入,有工程師在知乎透露:“公司研發預算中,70%用于‘對標友商’,真正的前瞻技術僅占5%。”
03直播電商:流量枯竭與信任崩解“全網最低價”“倒計時上鏈接”的嘶吼式叫賣,構成直播電商的“工業廢水”式內容生態。2024年“雙十一”期間,某平臺超70%直播間使用標準化腳本,甚至出現主播互曝黑料、虛構原價的鬧劇。行業研究報告顯示,用戶日均停留時長同比下降18%,退貨率飆至35%。消費者在評論區質問:“除了降價,你們還剩什么?”當“最低價”成為唯一賣點,行業正經歷“信任通脹”——用戶對折扣脫敏,對套路警覺,流量紅利消散后的生存危機一觸即發。
二、輿論聲浪背后的產業困局:從技術幻想走向系統危機
打破“市場萬能”的認知濾鏡公眾曾篤信市場競爭會自然催生技術躍遷,但同質化內卷撕碎了這一幻想。當企業為短期生存放棄原創研發,轉而“像素級模仿”成熟方案時,行業集體陷入“創新停滯—市場萎縮—內卷加劇”的死循環。新能源汽車領域,電池能量密度五年僅提升8%,但營銷費用年均增長40%;智能手機行業“重硬輕軟”的研發策略,使軟件創新投入占比不足20%。輿論場中,“參數內卷是創新的窮途末路”等觀點,直指市場調節機制的失靈。
解剖資源錯配的“馬太效應”同質化競爭的本質是創新資源的系統性錯配。頭部企業為鞏固優勢,將資金、人才投向“確定性賽道”,形成“巨頭定義標準—中小廠被迫跟隨”的生態閉環。以智能汽車為例,某新勢力品牌創始人坦言:“明知車路協同是未來,但投資人只關心續航數據能否碾壓競品。”這種“生存理性”導致行業創新濃度持續稀釋,網友辛辣評論:“當差異化成為奢侈品,產業終將淪為復印機。”
直面信任危機的“灰犀牛”“偽創新”與“過度營銷”正在瓦解消費者信任根基。黑貓投訴平臺數據顯示,2024年一季度“虛假宣傳”投訴量激增52%,集中在續航虛標、功能夸大等領域;社交媒體上,“參數詐騙”“概念噱頭”等標簽閱讀量超30億次。更深遠的影響在于,信任危機會觸發“監管收緊—市場萎縮”的鏈式反應——已有地方政府擬出臺“續航里程動態監測”法規,這或將進一步壓縮企業的操作空間。
三、破局路徑與制度啟示:重構產業發展的“底層代碼”
從“內卷競爭”到“生態共建”:重塑產業邏輯智能汽車行業應當從單一的續航參數競爭,轉向車路協同、能源生態等系統性能力的建設,以構建差異化賽道。消費電子領域則需摒棄硬件堆砌,深度融合“AI+場景”,以軟件創新激發市場需求,例如OPPO推出AI消除功能,以智能化體驗推動換機潮。與此同時,構建競合生態成為產業發展的關鍵,頭部企業可通過開放專利池(如特斯拉2014年開放電動車專利)、共享供應鏈(如比亞迪向同行供應刀片電池)等方式賦能中小廠商,實現“零和博弈”向“共生進化”的轉變。雷軍提出的小米SU7“自研電機+智能駕駛”雙引擎戰略,正是這一理念的生動實踐,展現了以生態共建推動產業升級的可行路徑。
從“市場失靈”到“規則重構”:筑牢制度堤壩面對市場失靈的風險,需構建完善的創新保護機制,例如設立“原創性認證”制度,對突破性技術企業給予稅收減免,如對固態電池研發企業實施五年免稅期,并嚴懲“換殼抄襲”行為,以激勵真正的技術創新。同時,技術標準應建立動態更新機制,防止行業陷入無意義的參數競賽,綁架技術發展方向。在競爭秩序方面,可參考歐盟《數字市場法案》,對濫用市場地位壓制創新的科技巨頭實施強制技術共享,確保市場公平性。此外,需建立“惡意營銷黑名單”制度,對詆毀同行、虛假對比等不正當競爭行為采取流量限流措施,以凈化行業競爭環境,維護健康的市場秩序。
從“功利主義”到“長期主義”:重寫行業基因行業的發展不能僅追求短期利益,而應堅持長期主義戰略。華為“十年投入5G與芯片”的案例表明,只有長期深耕基礎研發,才能真正構建技術護城河。為此,建議設立“差異化指數”,將原創性、用戶凈推薦值(NPS)等因素納入企業評級體系,推動企業戰略從短期收益轉向長期價值創造。同時,社會認知也需隨之調整,媒體應減少對“參數神話”的過度渲染,公眾則需理性看待技術的迭代周期。正如雷軍所言:“真正的創新需要容忍失敗,而非追求即時回報。”唯有摒棄功利主義思維,構建長期主義的行業文化,才能推動科技產業實現可持續發展。同質化競爭如同產業轉型期的“集體鏡鑒”,既照見企業對生存焦慮的本能反應,也暴露出創新體系的結構性缺陷。當“內卷”從網絡梗升維為經濟現象,它警示我們:唯有跳出“拼參數—降價格—搶份額”的慣性邏輯,在科技創新中尋找差異化的星辰大海,在制度重構中捍衛公平競爭的價值底線,才能打破“低端鎖定”的魔咒。雷軍的呼吁,不僅關乎企業存亡,更指向中國產業從“規模擴張”向“價值創造”躍遷的終極命題——這或許是一場比技術攻堅更深刻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