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輿評丨AI批量生產“老祖宗回答我”視頻走紅:需守住創作邊界
自3月12日以來,蘇州博物館先后在社交平臺上發布了8條“回答我”風格的視頻,主人公分別為明代“江南四大才子”的唐伯虎、徐禎卿、祝允明、文徵明。視頻中“回答我!“look in my eyes,tell me why”成了標志性語句,其來源于游戲主播“小明劍魔”的一個直播片段,由于句子和表情都過于有趣,被作為網絡二創的熱門素材使用。蘇州博物館多個視頻點贊量破萬,其中一條主角為唐伯虎的視頻在抖音平臺點贊超10萬次。不少博物館、地方文旅的官方賬號也紛紛“下場”,用家鄉的歷史名人進行“花式宣傳”,同時官方行為也引來網民模仿,“老祖宗罵人”的視頻一時火爆短視頻平臺。不過,AI技術雖然打破了歷史和現實之間的壁壘,成為文化傳播中的一個爆款,但利用AI技術的網絡“二創”視頻及直播還是需要注意把握其中的尺度,玩梗也需有邊界。
01
輿情趨勢 / Boryou
根據博約新媒體大數據輿情監測中心數據,3月13日至3月24日共監測到相關信息4.3萬條。新浪微博話題#到底是誰一睜眼就被古人追著罵# #AI正批量生產老祖宗回答我視頻# #4家AI大模型生成懟人視頻誰更強# #古人隔著屏幕瘋狂懟人你還好嗎#等共計獲得閱讀量200萬余次;抖音話題#各地文旅開啟回答我#閱讀量7.7億余次。
1、輿情走勢分析

輿情走勢圖
通過輿情走勢圖可知,從信息走勢圖可以看出,3月13日10時,蟹視頻報道轉發蘇州博物館【唐伯虎你回答我】的創意短視頻后,引發網民關注,全網信息量逐步上升,于3月20日初次達到峰值。3月19日,因鐵驥視頻發布報道【各地文旅爆改回答我】帶動全網信息量再次增長,形成新一輪高峰。
2、信息來源分析

信息分布比例圖
從信息分布情況看,監測時間段內,客戶端是主要傳播平臺,占比39.13%,其次是視頻占比36.77%,微信占比17.76%。
3、關鍵熱詞

關鍵詞云圖
從關鍵詞云圖來看,本次事件討論熱度較高的關鍵詞主要為“AI”“視頻”“回答”“復活”“歷史人物”“暴躁”。
02
輿論觀點 / Boryou
網民觀點
1、網民認可AI換臉技術讓歷史人物“復活”并樂于參與其中
多數網民在AI換臉技術歷史人物視頻下沉浸式參與設定,并評論標志性語句來與作者互動。
今日頭條@頭朋條友:哈哈哈哈哈被“教育”了好多天了。
抖音@茶阿寧:這條評論能不能火,回答我!
今日頭條@angeltianshiaimeili:這條賽道是誰發現的?回答我!
今日頭條@醉雪娜塔莎:一上午刷了十條短視頻,被祖宗罵了五六次。
2、網民肯定AI技術賦能對文化傳播的推動作用
網民表示普通用戶也能生成歷史人物形象,重塑歷史敘事,讓歷史人物更加鮮活,增加了情感共鳴與互動性,更為年輕人所接受。
今日頭條@圊菜蘿卜LG:這是打破后人對歷史人物片面解讀的好方式。
今日頭條@有年輪的蛋黃:太合適了。能讓我們對這個歷史人物的印象更加深刻。就跟隔壁大媽和我嘮了一頓嗑,閑聊了一些八卦。但這些事都被我記住了,哈哈。
今日頭條@風月無邊也同天:自我發聲能還原歷史真相,讓后人更準確了解。
3、網民稱贊文旅、博物館官方賬號的“二創”宣傳形式
網民認為文旅、博物館官方賬號敢于創新,地方文旅與博物館聯動宣傳的效果顯著。
新浪微博@麥麥信號感應中-:文旅整活一分暴躁十分好笑。
新浪微博@愛吃美食的寶寶125:不怕文旅不干活就怕文旅閑不住。
抖音@天涯尼丹小:感覺各省文旅和部分省市公安都是敢于整活的!
4、網民擔憂新形式的歷史文化創作會曲解史實
部分網民認為應審慎對待AI換臉技術歷史人物,切勿為追隨流量而曲解史實。
百家號@哥哥個嗝:還是要保持多一點敬畏和審慎,讓AI帶來更多有益、有趣的創作。
百家號@樹大招風:玷污前人,帶壞小孩子,小孩子看到會以為是真歷史而誤解課本的歷史。
騰訊新聞@八哥不是兔子:只是茶余飯后的消遣,對于正史還是要有力度和強化,否則被小說電視劇改編和杜撰當成了史實,那就亂套了。
騰訊新聞@Joey:形式挺好,只要一定要基于史實。
媒體觀點
1、澎湃新聞:當杜甫王羲之紛紛被AI復活
“早上被王羲之罵,中午被趙孟頫罵,下午被宋徽宗罵,晚上沒睡著還要被李時珍罵……”這幾天,在AI的幫助下,不少歷史名人仿佛連上了5G,紛紛化身“暴躁哥”“暴躁姐”,刷爆各大短視頻平臺。尤其是那句“回答我,look in my eyes,tell me why”,讓人忍俊不禁。當然,AI創作也要注意邊界,不能陷入純粹的惡搞,讓“創作”僅僅流于形式,也要避免出現飆臟話等擦邊行為。讓AI技術在為我所用的同時,也向善而用。還要看到,一些符合歷史人物人生履歷、思想言論、性格特點的AI創作,可以給受眾帶來有益的啟發;同樣的道理,如果胡編亂造、肆意拼接,也可能給那些不太了解真實歷史的受眾造成誤導,甚至被惡意利用傳播錯誤歷史觀。現階段對歷史名人的AI復活,還顯得有些粗糙,語言劇本也多有相似之處。不過相信很快,AI技術會更加規范、更加細膩,隨著更多用戶尤其是專業人員加入,創作過程中“人的成分”也會有更大的價值體現,我們將會以更奇妙的方式與古人神交。
2、光明網:“老祖宗罵人”何以讓人拿得起放不下?
從史學層面看,傳統歷史研究常困于“高山仰止”的敘事窠臼,而AI技術將歷史人物解構為可觸及的情緒容器。這種將古人還原為普通人的視角與錢鐘書在討論史學的方法時指出的“史家追敘真人實事,每須遙體人情,懸想事勢,設身局中,潛心腔內,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幾入情合理”有異曲同工之處。當李時珍不再是《本草綱目》里的圣人畫像,而成為會為年輕人熬夜揪心的老中醫,當我們翻開歷史的褶皺看到唐伯虎這個瀟灑的才子背后的人生故事,我們對古人的理解也有了更多的同理心。
從哲學層面看,這樣的傳播非常符合后現代主義所倡導的“微型敘事”,即局部的、臨時的、情景化的知識,強調差異、多元視角和人類經驗的碎片化。視頻通過將歷史人物置于現代語境中,以幽默、情緒化的表達方式重新詮釋歷史,打破了傳統歷史敘事的權威性和單一性,轉而呈現一種去中心化、個性化的敘事風格。
從傳播學的角度看,無論是博物館的“老祖宗罵人”系列,還是歷史老師的“對話場景”教學,都是文化傳播從知識灌輸向價值共鳴的轉型。通過娛樂化的表達方式,文化傳播不僅能吸引更多的受眾,還能在一聲聲“你回答我”中增強受眾的參與感與互動性。
不可否認,這只是文化傳播中的一個爆款,看多了難免審美疲勞,甚至當這樣的玩梗越過某一邊界,會產生歷史虛無感。但此刻,在這樣的歡樂中沉浸三分鐘,挨罵三分鐘,也未嘗不是一件樂事與益事。
3、北京晚報:“早上被王羲之罵,中午被趙孟頫罵,下午被宋徽宗罵”……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只圖形式新鮮有趣,趣味科普會不會變成花式惡搞?用AI生成古人動態形象,再用AI生成符合古人身份與語氣的文字,雖然每位“老祖宗”長得不一樣、說的話也不一樣,可每個人表情動作甚至音色神態十分相似,就像同一個人披著不同的馬甲。乍看起來挺新鮮,看久了也許就會麻木,只記得被“老祖宗”罵過,記不清誰說了什么話。暴躁的“老祖宗”剛開始只是“辟謠”,后來在線“PK”,如此發展下去,“老祖宗”會不會是下一個被鬼畜的對象、被消遣的樂子、用來吸引眼球的戲碼、兜售私貨的嘴替?此前AI“爆改”經典老劇,就曾出現“潘金蓮與武松定情”“女兒國國王和唐僧接吻”等用惡趣味博流量的離譜畫面。
爆改歷史人物爆火,說明創作者對觀眾對“老祖宗”有興趣,想了解他們的故事。既然如此,創作者在用AI生成視頻時,除了有意思的形式,還得帶上對歷史的敬重、對歷史人物的基本了解,作品才不會輕浮、獵奇、惡趣味。歷史是厚重的、深沉的,歷史人物是豐富的、復雜的。
03
輿情總結 / Boryou
除了地方博物館、文旅官方賬號,不少地方消防、公安等賬號也開始借助“整活”這樣的形式,進行知識普及和宣傳。此次蘇州博物館帶頭進行的AI換臉歷史人文創作,展示了將傳統文化與現代傳播相結合的新趨勢,社交媒體的熱烈反響更是證明了這一點。
這些古人“復活”視頻不僅僅是簡單的歷史回顧,而是通過AI的輔助,讓古人以一種全新方式“復活”,他們的對話讓網友充滿了情感共鳴,例如,“扁鵲”勸誡你一定要吃早飯、“祖沖之”讓你背圓周率等等。不少網民表示:“知識以簡單粗暴的方式進入腦袋”。的確,這類文化“二創”視頻不失為一種寓教于樂的方式,但也如上海師范大學的王宏超教授指出:如果過度追求形式的華麗和趣味,這樣的趣味科普是否會變成簡單的搞笑和惡搞?創作者們還需理性看待“回答我!”系列視頻迅速走紅帶來的流量誘惑,把握住尺度,在使用AI生成這些視頻時,必須對歷史有所尊重,理解歷史人物的真實內涵,注重內容的深度與教育意義,而不僅僅停留在表面的娛樂化。正如王宏超教授所言,我們需要在趣味科普與惡搞之間找到平衡點。通過精心構思的劇情、對話以及對歷史細節的精確把控,AI視頻已經轉變為傳播歷史知識的有力媒介。同時,創作者和短視頻平臺應共同維護一個健康的文化創作環境確保歷史人物的形象得到恰當的尊重與呈現。
總而言之,這場源自歷史人物的互動,讓公眾看到一個新的知識傳播之路。因為技術進步,千百年前的歷史人物才有機會動起來、笑起來,期待更多創作者用好新技術,珍惜這份連接,守住趣味的邊界,帶領網友走向歷史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