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研判 | “霸總短劇”拿捏銀發族 如何打破算法“圍獵”困境
在短視頻熱潮的席卷下,一種以中老年群體為目標的微短劇悄然興起,并迅速占據了流量高地。《閃婚五十歲》《養兒不防老,我被迫重生》《五十歲保姆嫁豪門》……這些劇名聽起來就充滿了浮夸與荒誕的色彩,卻偏偏讓不少老年人“上頭”,甚至不惜花費重金追劇。這一現象背后,隱藏著怎樣的秘密?我們又該如何打破算法對中老年群體的“圍獵”困境?
01
“霸總短劇”如何硬控老年人 /Boryou
1
浮夸人設與荒誕情節 /
微短劇通過設定浮夸的人物形象和荒誕的情節,迅速吸引了中老年觀眾的眼球。這些劇集利用中老年人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設置情緒沖突和劇情懸念,讓觀眾在緊張刺激中欲罷不能。
2
精準投流策略 /
微短劇行業通過短視頻平臺進行流量廣告投放,精準定位中老年用戶群體,使得這些劇集能夠迅速傳播并產生觀看和付費行為。
3
情感共鳴的缺失補位/
對于中老年人而言,微短劇不僅是一種娛樂方式,更是一種情感需求的滿足。在子女忙碌、親情缺失的背景下,短劇成了陪伴的替代品,成了釋放情緒的窗口。
02
微短劇市場亂象與風險 /Boryou
付費機制不透明與消費陷阱 /
微短劇商家常采用免費追劇策略吸引中老年用戶,但在劇情高潮時卻要求付費觀看,且使用自定義的高價虛擬貨幣進行充值,兌換規則也隨意更改。中老年觀眾往往因不了解規則而陷入重復充值的陷阱,加之部分觀看渠道信息展示模糊,未明確全劇所需虛擬幣數量,進一步加劇了這一問題,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和經濟利益。面對此類情況,中老年群體由于不熟悉網絡環境、申訴流程復雜以及平臺限制截屏等因素,維權之路異常艱難。部分短劇制作方更是通過更換經營主體、下架視頻等手段逃避責任,導致消費者投訴無門。
個人信息泄露隱患/
在微短劇觀看過程中,老年人常需提供姓名、手機號、身份證號等敏感信息進行注冊或登錄。然而,部分平臺對個人信息的保護力度不足,存在嚴重安全隱患。不法商家或黑客可能利用技術手段竊取這些信息,用于身份盜用、電信詐騙等非法活動。此外,個人信息泄露還可能帶來垃圾郵件、騷擾電話等困擾,嚴重影響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一旦信息被用于非法活動,老年人將面臨財產損失和精神傷害的雙重風險。
內容低俗化扭曲社會觀念/
部分微短劇為博取眼球,內容趨向低俗、暴力,不僅嚴重污染網絡環境,更對中老年觀眾的心理健康及社會認知造成惡劣影響。長期接觸這些內容,易導致中老年觀眾產生焦慮、恐懼情緒,甚至扭曲其社會觀念。同時,劇中過度渲染的物質享受和虛構情節,如奢華生活和浪漫愛情,可能誤導中老年觀眾過度追求物質,忽視家庭、親情等價值。這種價值觀誤導不僅損害精神健康,還可能加劇家庭矛盾,破壞社會信任,同時對社會的道德風尚和文化傳承產生深遠的負面影響。
03
對策建議/Boryou
01
優化付費機制,保障消費者權益
監管部門制定付費規范,要求商家提供清晰付費說明,增強透明度,提供便捷申訴渠道,并加大對違規商家的懲治力度,嚴厲打擊通過更換經營主體、下架視頻等手段逃避責任的行為。短劇小程序和平臺應統一收費模式,強化告知義務,落實明碼標價;建議開通老年人付費模式,通過多次提醒、大字或顯著標識進行告知,并設置付費上限,建立老年人防沉迷模式。
02
加強個人信息保護,提升安全意識
平臺應提升個人信息保護力度,采用先進的加密技術,確保用戶信息的安全存儲和傳輸;加強對平臺的監管,要求平臺在收集用戶信息時明確告知信息用途,并征得用戶同意;開展針對老年人的網絡安全教育活動,提升他們對個人信息保護的意識,避免信息泄露帶來的風險。
03
提升內容質量,引導正確價值觀
平臺應全面審核管理內容,嚴禁低俗內容的傳播,維護良好的網絡視聽環境。鼓勵創作健康向上、有深度的作品,并倡導正確的價值觀,避免過度渲染物質享受和虛構情節,引導中老年觀眾關注家庭、親情等價值。同時,平臺需加大對原創內容的扶持力度,與影視制作機構、文學出版社等加強合作,引入專業創作人才和資源,以提升短劇的整體質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