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輿評丨起底賣慘營銷產業鏈:我們的同情心還值多少錢?
日前,央廣網發布了有關#起底賣慘營銷背后的產業鏈#的微博話題。
央廣網調查稱:“花9.9元就能買五六萬字直播話術。據悉,記者調查發現,近期火爆的“賣慘”視頻營銷背后隱藏著一條完整產業鏈。此類視頻通常由MCN機構充當“流量操盤手”,主播的營銷套路就是通過虛構困境,制作感人內容,利用粉絲同情達到帶貨的目的。揭露的文章中提及“初級老師100元、中級老師180元”“普通編劇100元/分鐘,資深創作200元/分鐘”。此類營銷手法成本低廉,甚至只要花費9.9元就能購買五六萬字的直播話術,現該產業鏈已經引起了廣泛關注,激發了廣大網民的不滿情緒。
01
輿情趨勢 / Boryou
根據博約新媒體大數據輿情監測中心數據顯示,12月13日0時到12月16日22時共監測到相關信息4.28萬,互動聲量達到11.96萬。
1、輿情走勢分析

輿情走勢圖
通過輿情走勢圖可知,該輿情從14日下午開始發酵,由央廣網發表了關于“揭秘賣慘營銷背后產業鏈”的報道,隨后,搜狐財經、中國網新聞中心等15家媒體相繼加入報道,使得話題熱度持續上升并于12月16日12時迎來峰值。在此期間,信息傳播速度達到了442.14條/小時。
2、信息來源分析

信息分布比例圖
從信息分布情況看,監測時間段內,監測到總信息42796條,微博是主要傳播平臺,共21896條(占比51.16%),其次是視頻10712條(占比25.03%)、客戶端6754條(占比15.78%)、互動論壇2290條(占比5.35%)、微信644條(占比1.51%)、網站493條(占比1.15%)、數字報7條(占比0.02%)。
3、關鍵熱詞

關鍵詞云圖
據關鍵詞云圖顯示,本次輿情事件“炒作”“事實”“團隊”“質疑”等關鍵詞受到廣泛關注。
02
輿論觀點 / Boryou
網民觀點
1、消費同情心會讓社會變冷漠。
有不少網友表示,產業鏈消費網民的同情心會讓人們不敢同情真正需要幫助的人。
微博用戶@姌冬:#起底賣慘營銷背后的產業鏈# 利用大家的同情心賺錢,就是因為這樣,所以才會有更多的人看到可憐人才不敢幫忙。
微博用戶@淺笑嫣然丶Cynthia:呵呵呵國內一些人真是沒皮沒臉,利用他人的善良來獲取自己的貪欲,好惡心 這社會上真正慘的人根本得不到幫助,反而敬而遠之,這就是現實 。
2、只有多方努力才能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
有不少網友認為,“賣慘”產業的存在不該僅僅歸咎于平臺或是個人,需要政府、平臺、公眾的各方共同努力,才能摒棄不合理的營銷行為。
微博用戶@阿超_港媒視點:“賣慘”營銷現象揭示了網絡空間中一種不健康的利益鏈,它通過虛構悲慘故事來博取公眾同情,進而實現流量變現。這種行為不僅損害了消費者的權益,更破壞了網絡生態,透支了社會信任。對此,必須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整治。一方面,要完善法律法規,明確“賣慘”營銷行為的法律責任,提高違法成本;另一方面,平臺應強化內容審核機制,運用技術手段及時識別和清理虛假內容。同時,公眾也應提高媒介素養,學會辨別網絡信息的真偽,不被虛假內容所蒙蔽。只有政府、平臺、公眾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切斷“賣慘”營銷的非法利益鏈,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
3、賣慘本身不是一種合適的營銷方式。
有網友表示,即便真的存在需要同情的情況,也不適合作為營銷賣點。
微博用戶@陸錫鑫:賣慘也是一門生意,即使真的有悲劇,也不宜過度消費,倒不是對不起誰,而是容易傷了陰騭。
媒體觀點
1、北青網:需要從源頭上構建起適應直播帶貨的監管模式。
整治賣慘營銷亂象,需要堅持盤根問底的治理導向。對此,相關部門要用足用活現有法律規范,對濫用賣慘營銷伎倆的主播及團隊全面套牢民事、行政直至刑事責任的法律“緊箍”,倒逼其不敢為,并對怠于履行主體責任的平臺常態祭出懲戒利劍,引導和督促其始終恪守傳播正能量的經營理念,主動建立健全發現識別、及時處置虛假賣慘視頻等相關措施,自覺地當好直播帶貨視頻的“把關人”。
直播帶貨的商業模式還將繼續,懲治賣慘營銷沒有終點。只有堅持盤根問底的治理導向,從源頭上構建起適應直播帶貨的監管模式,才能讓不良主播及團隊和平臺的賣慘營銷伎倆沒有生存空間,避免其污染網絡生態和透支公眾善良的負面效應出現。
2、京報網:賣慘營銷,尤須發現一起,打擊一類。
賣慘營銷不能輕縱。更值得警惕的是,賣慘鬧劇盛行,背后已衍生出一條產業鏈。瞅準了流量熱點,一些MCN機構不僅能“復制”現成劇本,還能根據主播需求“量身定制”劇情,有的甚至提供專業演員。只要某類話題火了,雷同視頻就會批量上市。這也提醒我們,打擊“鏈條式”賣慘營銷,尤須發現一起、打擊一類,更需提升處罰力度。大小平臺作為網紅演出的舞臺,不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一旦發現視頻內容造假、主播人設造假,該下架下架,該拉黑拉黑。只有賣慘生意穩賠不賺,劣跡主播無法復出,才能壓縮“一騙再騙”的空間。
03
輿情總結 / Boryou
賣慘營銷策略在短視頻平臺、社交媒體環境以及線下公益活動中頻繁顯現,該策略通過展示所謂的“悲慘”經歷或場景,刻意激發公眾的同情心,以此作為獲取網絡流量、捐款或提升關注度的手段。其本質是一種基于利益驅動的情緒操控機制,表面上看似是在尋求同情,實則是一種精心策劃的情緒引導與商業盈利行為,旨在利用公眾的同情心實現經濟收益。
專業的營銷團隊深入挖掘、編造或改編悲慘故事,通過精心編排情節、豐富細節及運用煽動性語言,使這些故事更具吸引力。參與其中的既有真實的受害者,也有專業的表演者,他們通過特定的言語表達、面部表情及場景設置來喚起同情。值得注意的是,真實受害者可能在不自知的情況下被利用或操控,而職業表演者則專注于制作“悲情”短視頻內容。此外,通過操縱平臺流量算法、購買熱搜排名、刷量(點贊、評論)等手段,這些賣慘內容被刻意推送給廣大觀眾,實現廣泛傳播。
此類營銷策略對社會生活產生了深遠的負面影響。
首先,真實受害者因“賣慘”行為而暴露個人隱私,淪為被操縱的工具,不僅難以獲得實質性的幫助,還喪失了個人尊嚴。其次,虛假的賣慘案例消耗了社會的關注資源和捐贈資金,導致真正需要幫助的人群無法得到應有的援助,阻礙了公益事業的健康發展。再者,公眾一旦意識到被欺騙,對公益活動和慈善項目的信任度將大幅下降,長期而言,這不利于社會信任體系的穩固構建。特別是某些以“滯銷”為噱頭的賣慘營銷,還會干擾正常的市場供需信息,可能導致農產品等商品價格下跌,損害農戶和正規商家的合法權益。
如京報網所說:“人都有惻隱之心”,當公眾的善意被反復濫用,社會的信任門檻也將隨之提升。因此,通報典型案例、嚴厲打擊賣慘營銷行為,提醒公眾在面對情緒化內容時保持理性判斷,也是在守護那些珍貴的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