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輿評丨學歷內卷新高度?海底撈外賣崗驚現985/211硬門檻
近日,社交媒體上一則海底撈招聘985/211大學生當外送員的廣告引發熱議。2月11日,海底撈官方招聘客服告訴九派新聞,其實每年都會收到來自雙一流甚至985/211等高校畢業生的簡歷,但不管其應聘的是外送員還是其他崗位,“都有專屬的人才培養計劃”。同時,上述客服表示,對于高學歷人才,公司會設置清晰的晉升渠道或專屬崗位,比如海底撈的管培生崗位。
01
輿情趨勢 / Boryou
據博約新媒體大數據輿情監測中心數據顯示,2月11日0時至2月14日9時全網共監測到相關輿情信息2610條。
1、輿情走勢分析

輿情走勢圖
從數據趨勢圖來看,該輿情從2月11日開始發酵,2月12日9時因九派新聞登上微博熱搜引發熱議,2月12日14時到達輿情高峰,隨后開始波段下降。
2、信息來源分析

信息分布比例圖
從信息分布情況看,監測時間段內,監測到總信息2610條,客戶端是主要傳播平臺,共1250條(占比47.89%),其次是微博836條(占比32.03%)、視頻321條(占比12.3%)、微信121條(占比4.64%)、網站50條(占比1.91%)、互動論壇32條(占比1.23%)。
3、關鍵熱詞

關鍵詞云圖
從關鍵詞云圖來看,本次事件討論度最高的關鍵詞主要為“海底撈”“學歷”“招聘”“崗位”等。
02
輿論觀點 / Boryou
網民觀點
1、指出學歷提升帶來服務質量的提升。
不少網民表示海底撈招聘提升學歷門檻一定程度上帶來服務質量的提升。
微博用戶“互聯網三爺”發帖稱,“海底撈的服務確實沒話說,這外送員的門檻確實有點高,但是也撐的起,更高的學歷的員工整體上對于工作的責任意識也會更強。”;
抖音用戶“真心小騙子”發文說,“雖然崗位要求高,但消費者以后體驗感估計會提升”;
今日頭條用戶“小歪愛搞機:”評論稱,“這海底撈外送員的門檻是真的高呀,但是海底撈的服務是真的好。”
2、質疑資源浪費 加劇學歷內卷。
網民質疑海底撈此舉存在學歷歧視,認為外送員崗位并不需要高學歷,此舉可能加劇社會對學歷的過度追捧,增加就業壓力。
微博用戶“承包笑點”發帖稱,“離了個大譜,真的太卷啦!!讓人怎么活啊?”;
抖音用戶“Nobody”評論稱,“所以卷到最后,普通的娃,最后是什么出路,好可悲”;
小紅書用戶“用戶3911212974931”發文稱,“僧多粥少,沒辦法,關鍵是100個人有九十個不喜歡自己的職業,都要滿意工作,試問一下好工作在哪里。”
3、譴責設置高學歷門檻 呼吁企業良性競爭。
網民質疑海底撈此舉可能是為了制造話題,吸引公眾關注,從而達到營銷目的。
微博用戶“胡楊說”發帖稱,“我個人不反對海底撈的行為,你有你的招聘自由,但呼吁年輕人別被海底撈消極的價值觀給帶到溝里出不來了。”;
抖音用戶“姜十七”評論稱,“企業是否真正在尊重人才,社會能否為不同背景的勞動者提供真正公平的機會?年輕人已經不容易了,少販賣焦慮也是幫忙。”;
貼吧用戶“知趣威虎山”發文稱,“如何平衡公司形象與求職者期待?盡管這一舉措在公眾中引發了不同聲音,但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企業將通過不斷優化和調整,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
媒體觀點
1、極目銳評:海底撈招聘985/211學歷外賣員,公眾在焦慮什么?
海底撈招聘985/211大學生當外賣員,引起爭議是必然的。其實,公眾關注的不僅是待遇,還希望海底撈能真正拿出尊重人才的舉措。就是說,海底撈是不是真正給大學生打開上升通道更值得關注。海底撈的招聘,是不是為了吸引眼球做營銷,蹭985/211的流量保持熱度,吸引公眾關注。
總之,尊重人才,給足待遇,給上升的空間,大企業應該帶頭做好表率,而不是來消費社會焦慮。否則,在網絡時代,這些套路也是瞞不住的,說一套做一套,最后只會遭遇反噬,得不償失。
2、成都新聞:職業選擇本無標準答案。
海底撈招211或985學歷外送員引發熱議。職業選擇本無標準答案,與其用“浪費人才”的標簽制造焦慮,不如尊重每個人在時代浪潮中的生存策略!
3、937江蘇新聞廣播:為啥海底撈招聘高學歷外賣員?職業教育得反思。
海底撈招聘985/211大學畢業生當外賣員并給予高額補貼,引發廣泛關注。從企業角度看,高學歷是一種高價值資源。當能力差異不大時,學歷的價值便會被放大。但從人才配置的角度看,高學歷畢業生從事普通崗位,本質是高質量職業教育供不應求導致的供需錯位。只有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提升其可信度,才能讓人才各得其所,實現人盡其能、物盡其用。
03
輿情總結 / Boryou
此次事件折射出公眾對學歷與職業匹配度的高度關注,同時也暴露出就業市場存在的結構性矛盾。這一現象啟示我們,企業在制定招聘政策時應當審慎權衡,既要滿足自身發展需求,又要兼顧社會公平與就業平等。與此同時,社會各界也應以更加開放和理性的態度看待高學歷人才的職業選擇,共同推動就業市場朝著更加健康、多元的方向發展。
作為餐飲行業的標桿企業,海底撈的招聘政策不僅影響著企業自身的發展軌跡,更可能對行業生態產生示范效應。因此,企業在追求商業利益最大化的同時,更應主動承擔起行業領軍者的社會責任,通過建立科學、公平的用人機制,為構建更加包容、多元的就業環境貢獻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在輿論高度敏感的時期,企業更應重視品牌形象的維護與塑造。招聘爭議可能對消費者品牌認知造成深遠影響,因此企業需要建立完善的輿情應對機制。通過開展具有社會價值的公益項目、積極參與社會責任實踐等方式,不僅可以有效提升品牌美譽度,更能彰顯企業的社會擔當,從而贏得公眾的長期信任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