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輿評|Tik Tok、小紅書、DeepSeek……技術熱點帶來的三個啟示
近一段時間,技術熱點持續吸引網民的注意力。比如,在Tik Tok引發了美國的意識形態安全的擔憂之外,小紅書又意外促成了一段中美網友的隔空友誼,DeepSeek則在美國引爆了一次威力強大的“核彈”,其沖擊波還在擴散。
高科技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姿態來到舞臺中央。剛剛結束的春晚又不失時機地加入了機器人表演環節,激起了普通百姓的極大興趣。這對于中國社會來說是積極的事情,它會讓人們在經濟社會之外,更為關注中性的、前瞻的技術趨勢,也有利于化解經濟就業不景氣形勢下的消極情緒。
作為網絡輿論和社會心態的觀察者和研究者,我梳理了近期的一些思考,和大家一起交流。
“民營經濟”成為護國神器
Boryou Technology
“民營經濟”對于表達本文的意思,并非精準的用詞。但是思想和語言之間一直關系緊張,思想是豐富的,語言是貧瘠的,以貧瘠表達豐富,會導致詞不達意。我在這里使用的“民營經濟”,是想更多地談談“人的解放”。
我們會發現在美國引發震動的東西,比如Tik Tok、小紅書、deepseek等技術,無一例外都是民營經濟研發的產品,并通過市場放大了影響力,從而成為國家軟實力的代表。他們出海的成功,將使得美國人慢慢改變觀念,不再以居高臨下的姿態重提“中國威脅論”,而會以平等的姿態平視中國、正視中國,接受中國和平崛起的現實,反倒有利于和平局面的到來。
近年來,人們逐漸認識到,中美之間不僅僅是經濟競爭、制度競爭,高科技領域掌握著關鍵的投票權,誰獲得了高科技領域的話語權,誰就能占據優勢地位,并在國運競爭中領先一步。在此之前,隨著ChatGPT的橫空出世,美國找到了高科技競爭的新引擎,拜登政府將此視為關鍵方向,加大了在AI領域的投入,中美在此領域的差距進一步拉大。事實上,中國的大多數專業人士都已經接受了落后于美國的現實,甚至開始考慮基于此現實的發展路徑。直到此次deepseek的“一聲春雷”,震驚了美國人,也讓很多中國專家大跌眼鏡。正如一位美國專家指出的那樣,“……中國在很多方面已經迎頭趕上,甚至在視頻生成等領域一出現中國領先的苗頭”。可以說,中國近期的技術成果和技術表現,正在贏得美國人對于對手的真正尊重。
從諸多類似的科技成果看,民營經濟的科技產品占據了顯著的優勢,甚至可以說,在和國企等其它市場主體的比較中,堪稱一騎絕塵。
在關于民營經濟的諸多描述中,一向有“56789”之說,也即“民營經濟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我覺得這所有的數字更多源于一個“0”,那就是民營企業是“0形式主義”,沒有形式主義的土壤和文化。
國企央企正在成為形式主義的大本營。或者起碼是個重災區。如果不能承認這一點,那么這也是一種形式主義,是不愿正視中國社會問題的一種表現。為何人們痛恨形式主義,卻在這些大型企業中間形成了如此濃厚的形式主義氛圍和形式主義文化?這或許源于權力不正確的運作模式、政治正確的壓力等綜合因素導致的后果。形式主義正在使得生產生活脫離真正的重心,而滑向賽道邊緣的圍欄,從而使得比賽變得困難重重。甚至開辟了一條“形式主義賽道”,競賽誰在這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更多,形式更華麗、口號更響亮。當然,這方面正在改善,我看到一些央企正在取消一些不必要的考核指標。
由于民營企業沒有形式主義的負擔,這產生了社會價值,那就是不再為發展之外的東西耗費寶貴的智慧、精力和資本,一心一意地追求發展。這帶來了“人的解放”,也就是個體獲得了精神自由和思想自由,能夠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從而有更大的可能性獲得創新成果。我們在今天需要將一個事實作為思想成果進行確認,而且要在觀念領域進行確認,那就是創新的本質是精神自由。如果精神不自由,那就有了精神桎梏,在精神戴著枷鎖的情況下,最大的成果常常不過是回歸常識、產生突破的勇氣而已,距離創新反倒遠了。中國社會的青年群體正在技術領域崛起,個體的解放帶來生產力解放,在他們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社會,對于中國的評價為何從此前的“崩潰論”變成了后來的“威脅論”?其中的關鍵變量是中國民營經濟的崛起。在今天,無論是在中美競爭的戰場,還是國內經濟社會發展的舞臺,民營經濟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民營經濟依然還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和紅利有待釋放,這需要持續深入地推進思想解放和改革開放。
這一段時間以來民營經濟生產的技術熱點,以及美國社會強烈的反響,讓我們意識到,輿論宣傳、技術追趕、國防重器和意識形態防守當然非常重要,但是創新性的技術產品卻代表了國家的真正實力,在中美競爭中能產生“國運級”的影響力,民營經濟在其中的作用有目共睹。民營經濟作為“護國神器”,正在展示力量。
DeepSeek的出現,將重塑城市競爭的新理念
Boryou Technology
此次科技黑馬deepseek的異軍突起,讓我們再次關注到了杭州這個城市及其創新土壤,以及長三角的城市競爭的話題。
我們此前曾經擔心杭州是個高度“阿里巴巴化”的城市,在很多方面成為被阿里巴巴定制的城市,隨著阿里巴巴出現了未來發展的不確定性,杭州作為被深度綁定的城市,會不會也出現發展的風險?但是今天看來,杭州受益于產業集群的溢出效應,正在走出風險區域,進入一個創新的新領域,比如陸續跑出了“黑悟空”和deepseek這樣的科技黑馬。
多年以來,杭州依靠互聯網產業,吸引了大量的年輕人,成為“直播之城”“流量之城”“網紅之城”,其實就在這個過程中,各種資本、產業上下游、人才人口、文化資本、創新理念等紛至沓來,生產力要素富集,出現了網絡產業集群的溢出效應,形成了較為肥沃的城市創新土壤,相關產業的出現和成長只是時間問題。
中國過去數十年的城市化和工業化的浪潮,推動了中國的持續發展,其中運營城市的理念,拉動了土地升值,城市獲得了寶貴的發展資金;能級相近的兄弟城市之間的比拼,又部分地構成了中國發展生生不息的內在動力。隨著城市群和中心城市正在成為引領中國未來發展的龍頭,人們開始將目光瞄準城市群內的中心城市之間的比拼。就以長三角來說,上海、南京、杭州、合肥日益成為區域發展之錨,城市競爭的圖景也在他們之間展開。
曾經缺乏存在感的合肥,因為近年來城市產業投資的成功,崛起為明星城市,“合肥模式”一度被認為在土地財政模式步入末路之際,其代表的“產業股權財政”可能會成為可資借鑒的重要路徑選擇。不過,接下來人們對于合肥模式可能會重新思考。
相形之下,南京由于近年來發展速度慢了下來,網絡出現了一些質疑聲音。但今天看來,這種聲音雖然是一種鞭策,可能稍顯偏頗。
2024年中國GDP十強城市新近出臺,分別是上海、北京、深圳、重慶、廣州、蘇州、成都、杭州、武漢、南京。從名單看,廣東入圍了深圳和廣州兩座城市,江蘇入圍了蘇州和南京兩座城市。廣東省和江蘇省成為唯二貢獻了兩座城市的省份。
再看另外幾座城市,在直轄市之外,分別是各自所在省份全力建設的城市,是舉全省之力建設一市的成果。杭州市在浙江省的首位度,和合肥市在安徽省的首位度其實是差不多的,而且兩個城市近年來都實現了地理面積的大擴容。這導致了這樣的感受,比如安徽省內除了合肥、浙江省內除了杭州,其余城市相對變得沉寂。眾星捧月的結果,是星星黯然失色。
廣東省和江蘇省分別出現兩個“十強城市”的現實,這或許預示了一個城市發展的方向,那就是一個全面發展的區域經濟體,可能會出現“雙子星”的發展格局,這樣能夠更為均衡而全面地帶動區域發展。省會城市關注首位度,或許只是過渡性的、權宜性的發展策略,長遠來看,一個省份不應該僅僅聚焦于省份城市,而應該培育更多明星城市。
這意味著,當人們認為南京相對退步的時候,需要擴大視野,更多關注南京和蘇州形成的全省均衡的整體實力。實際上,擁有“雙子星”城市的廣東省和江蘇省,它們的GDP已經多年占據國內的前兩名位置。就是說,長三角四個中心城市,上海是直轄市,杭州和合肥是省內的“一城獨大”,南京反倒被置于不公平的評價體系中。
回到deepseek話題,它將如何重塑城市競爭的新理念?
簡而言之,合肥模式很難復制,但是杭州模式可以借鑒。
合肥模式是政府主導的風險投資,其成功率和政治資源支持力度、國有資本投資風險容忍度等方面高度相關,在很多方面難以復制。實際上,一些城市的模仿做法導致了不利的后果。
反觀杭州,通過優化營商環境、尊重民營經濟、厚植創新土壤的做法,反倒具有可資借鑒的經驗,是一種成熟的發展路徑,也對現代政府進行城市治理帶來諸多啟示。
以我有限的觀察,我的看法是,浙江省支持民營經濟的優良傳統,本身構成了絕佳的營商環境,他們在2024年下半年又以法律武器狙擊“遠洋捕撈”的行為,以實際行動保護企業家,成為這種營商環境的最新注腳。維護和支持民營經濟發展,順應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大趨勢,較好地解放了生產力。政府主要做好服務,很少自己跳到前臺指指點點,他們知道只要環境改善了,資本都是聰明的,不需要政府指導就知道流向哪里。反觀其它地方,領導干部成了“聰明人”,居高臨下,指指點點,資本反倒變笨了。
更少的行政之手,更少的政治干涉,這種社會治理和城市治理的理念,又暗合了互聯網經濟追求寬松環境的需求,再疊加網絡時代的新媒體紅利,使得杭州成為年輕人心目中理想的創業圣地。從人口流入數量看,杭州近年來是全國人口增長最快、凈流入較大的城市。資本、人才、創新模式,多種優質資源相互配套,產業集聚的溢出效應就出現了。比如,deepseek就是一家量化私募和一家大模型初創公司的組合,這本身就體現了一種溢出效應和乘數效應。
這種環境,也推動地方形成類似硅谷和斯坦福大學那樣的產學研一體的科創生態。也有利于地方以反哺方式向高等教育投入更多資金,教育作為一種再生產機制,又持續輸出更多人才和科技成果。浙江大學近年來在這方面的表現可圈可點,值得關注。
Deepseek重塑的城市競爭的新理念是,政府只要做好服務,尊重民營經濟、優化營商環境、厚植創新土壤,優質的產業種子自己就會發芽、長大,城市因此會獲得超乎預料的豐厚回報。發展就不再是政府單方面肩扛手提的重擔,而是各種市場主體自然成長的合力結果。
需要更加重視股市,確保成為普惠的分配機制
Boryou Technology
各種技術熱點頻頻爆發的背后,是技術在更多地介入和主導了人類社會的發展。比如ChatGPT和deepseek的出現,都極大地影響了世界發展進程。
由此我們注意到,今天出現了一個顯著的、有悖于民主化的社會現象,那就是掌握了關鍵技術的天才人物和大人物正在主導歷史。群眾正在快速被邊緣化,淪為圍觀者和粉絲群體,成為英雄人物創造歷史的人肉背景板。
神話時代的克里斯瑪式的英雄人物,正慢慢走入今天的社會。他們占據了所有的頭條。新媒體的流量和社會的注意力,越來越多地被他們吸引、被他們牽制,巨大的流量反過來給他們更多地賦能賦權,從而更加輕而易舉地實現他們的意志。看看美國的馬斯克,正在成為這樣的當代英雄。隨著他更深地介入政治生活,他的影響力不再僅限于經濟圈和科技圈,可能將影響地緣政治。
中國社會也在出現這樣的跡象。一個大型平臺公司或者明星產品橫空出世之后,社會就聚焦于背后的發明者和制造者,他的一舉一動就牽動著世界的目光,這種聚焦本身成為稀缺資源,提供了更大的能量加持。
隨著個體占據了更多的社會資源,大人物和蕓蕓眾生關系的處理,就變得至關重要。就是說,頭部人物創造世界和歷史,普通人在快速邊緣化,那么社會資源和社會財富的分配機制就不容忽視。否則,稍不注意,重要人物借助技術和人工智能,極權和寡頭變得更為輕而易舉。
因此,未來發展和完善股市,變得更加重要了。重要人物通過技術和社會影響力,能夠創造巨額財富,但是他有責任來帶動社會大眾,共同進步。那么股市的機制,就是確保普通的人們能夠通過購買股票,來分享重要人物的技術成果和市場成果,從而形成普惠社會的分配機制。
高科技和人工智能的發展,一日千里。在大國激烈競爭的背景下,人工智能競爭猶如軍備競賽,可能面臨著道德失控和安全失控的風險,對于人類社會的道德倫理和公正公平帶來的挑戰也越來越大。確保安全可控的競爭,通過制度建設將人工智能發展置于人類社會的秩序之下,反倒是科技圈之外的人文社科界需要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