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輿評丨95后研究員4個博士學位,真才實學還是“假裝學術”?
近日,內蒙古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因聘用95后研究員趙子健一事,引發輿論熱議。該研究員因“擁有4個博士學位及2個博后”經歷且年齡尚輕,受到廣泛質疑。隨著輿論發酵,10月10日,內蒙古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在其官方公眾號上發布了兩份公告:“暫停趙子健的聘任關系,并對其學歷學位開展核查”,“關于解聘郭春風助理研究員職務的通知”。相關話題#科研機構95后研究員簡歷引關注##95后研究員簡歷有四個博士兩個博后#一度登上微博熱搜。
01
輿情趨勢 / Boryou
根據博約新媒體大數據輿情監測中心數據顯示,10月10日0時至10月12日17時全網共監測到相關輿情信息17671條。
1、輿情走勢分析

輿情走勢圖
從數據趨勢圖來看,該輿情從10月10日17時開始發酵,11日達到輿情高峰,隨后開始下降,傳播媒體以客戶端、微博為主。
2、關鍵熱詞

關鍵詞云圖
從關鍵詞云圖來看,本次事件討論熱度較高的關鍵詞主要為“趙子健”“博士”“學歷”“研究員”等。
02
輿論觀點 / Boryou
網民觀點
1、網友對學歷審查工作的缺失和異常學歷表示質疑,認為聘任單位未盡責且存在內定嫌疑
微博網友@北京巨大土豆銷戶沒:笑死,學歷審查工作難道不是聘用前就該做的?做好了,入職了,別人質疑你可以直接把材料一擺就行了。現在這說法是根本沒有材料可以向公眾展示唄,就是任職前根本沒有對學歷進行審查唄,就是有問題了唄。
微博網友@半山靜水:這個聘任單位都不讀書、不看報、不上網的嗎?四個博士學位、兩個博士后,可能嗎?只有一種解釋:這個人是內蒙古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內定的人,他們就要這個人,至于這個人是什么不重要。如果沒有被揭露,一切都是那么的順理成章,只可惜。
微博網友@澎湃春秋:29歲,4個博士兩個博士后,這么明顯的問題,難道招聘的時候沒有一點覺察嗎?這個信息還是媒體關注到的,看來社會的監督還是離不開媒體。
2、網友認為招聘市場過度依賴學歷且對簡歷核查不嚴
今日頭條網友@熱情的清泉M2:這就是什么都需要證的后遺癥,國家的教育和社會企業招聘都應該反思一下,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微博網友@襲人三打鎮關西:浮夸學歷的背后,招聘方為何對簡歷核查不嚴?這反映出招聘市場對學歷的過度依賴。
3、網友認為應查證頭銜學術兼職真偽,學歷和能力需分開看
今日頭條網友@科技文化雜談2939:看了一下,貌似大部分頭銜學術兼職都是真的,但是真的水,花錢就能辦。
今日頭條網友@xinystar:學歷可以作假,但是sci這些是可查的,28影響因子,是真是假一查就知。
今日頭條網友@奇谷幽蘭:是真是假該查一查,明確告訴眾人,不冤枉一個好人,不放過一個壞人,分清真假,實事求是。不過,文憑不等于水平,學歷不等于能力,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看實際工作能力,看成績看成果吧!
媒體觀點
1、北京晚報:頭銜崇拜帽子戲法貽害無窮
“頭銜崇拜”暴露的其實是學術風氣、人才標準之弊。一些人之所以對“帽子”趨之若鶩,很大程度因為背后往往代表著資源的多寡。特別是對年輕科研人員來說,就是職業晉升通道和收入待遇的不同,晚一步、少一個也許就錯過一個機遇。若任由“頭銜崇拜”泛濫,勢必還將助長這種認知偏差,于學術、于國家、于社會貽害無窮。“學歷≠人才”“頭銜≠專家”,更不是濫竽充數般越多越好。重視真才實學,就是要擺脫“頭銜崇拜”,淡化“學歷情結”。這一方面,需要廣大學者堅守基本的風骨,另一方面,也更重要的是,完善學術評價機制,拓寬人才評價體系,加強監督管理。對于那些“注水博士”“野雞職務”,該一鍵清理的一鍵清理。整體環境風清氣朗,學術生態才能健康向上。
2、澎湃新聞:“4個博士2個博后”不是笑話,是需要直面的學歷亂象
一些網友把“4個博士2個博后”當笑話看,但這不是笑話,是需要直面的學歷亂象。對于那些想快速獲得一張海外高學歷文憑者,趙甚至可能成為他們的“榜樣”。趙的夸張簡歷,是網上一些機構宣傳的快速獲得海外高學歷的“集大成者”。從根本上說,“水博”“野雞大學博士”泛濫,源于我國社會依舊存在的“學歷情結”。要治理“水博”等學歷亂象,首先需要加強學歷學位認證,對培養質量缺乏保障的“速成博士”不予認證,其次要切實破除唯學歷人才評價,建立基于綜合素質和專業能力的人才評價體系,關注人才的真才實學。
3、現代快報:高端人才比起學位和頭銜,更需要真才實學
我們還需要反思一個問題,年紀輕輕頭頂這么多學位和頭銜,到底為何,是癡迷于學術研究還是迎合社會某種心理?說起博士學位,很多人會想到胡適。胡適一生曾獲得36個博士學位。不過這位學術巨匠卻很清醒,他曾說:“我那么多博士學位,但抵不過陳寅恪一篇500字的文章。”這句話既有自謙,也有對陳寅恪的推崇,成為文壇一段佳話。不過,這對今天我們討論文憑和學術頭銜,仍有意義。社會需要高端人才,但比起學位和頭銜,更需要真才實學,真正能創造社會價值的人才。一個人如果有時間有能力,多學些知識多拿個學位,是好事;但是如果為了學位而拿學位,追逐虛名而加入各種社會組織,就有點本末倒置了,甚至會被鄙視為“文憑混子”。
4、極目新聞:不妨直面公眾的“注水”質疑
真金不怕火煉,真相值得追問。面對公眾的質疑和關切,涉事科研機構和趙博士本人,都應該積極回應并作出合理解釋,至少應該拿出更多能直接證明趙博士科研水平的材料。如果確實存在簡歷“注水”、造假等問題,這無疑是幫助研究機構篩選了人才,消除了隱患,體現出輿論監督的強大能量。如果趙博士的學歷和學術水平確實經得起考驗,那么他也能踏踏實實地贏得屬于自己的掌聲和認可。
03
輿情總結 / Boryou
在科研這一高端知識密集型領域,其固有的高門檻特性常導致專業術語顯得晦澀難懂,對普通民眾構成理解上的挑戰。然而,這絲毫不減損公眾對于科研機構招聘標準及成果進行合理質疑的權利與正當性。普遍共識在于,招聘的核心在于甄別并吸納具備真才實學的人才,且這一過程必須嚴格遵循公平、公開、公正的基本原則。尤其對于那些肩負民族文化藝術研究使命、擁有政府背景的科研機構而言,恪守學術道德、捍衛學術尊嚴更是責無旁貸,需在所有工作流程及環節中展現出高度的嚴謹性、求真精神及務實作風。
研究院作為探索新知與創新的前沿陣地,必須堅持嚴謹的學術取向,在招聘時聚焦于候選人所需的專業技能與素養,避免落入單純追求光鮮簡歷的表象陷阱,不給缺乏實質學術貢獻的學歷泡沫以可乘之機。近年來,“速成水碩”、“水博”等現象及其背后的完整產業鏈曝光,凸顯了海外學歷注水問題的嚴峻性。為此,官方需從源頭強化管控,通過加強認證審查流程,綜合考量多項輔助證明材料,以完善海外學歷評價體系,確保學歷認證的嚴格性與有效性,實現“嚴進嚴出”。
科研機構應建立健全人員信息核實機制,確保學術誠信,維護科研領域的聲譽與公信力。同時,個人亦需堅守誠信底線,避免夸大或虛構學術經歷。相關部門則需加大監管力度,營造健康、公正的科研環境,讓真正具備才華與貢獻的人才能夠脫穎而出,為科研事業的繁榮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