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輿評|追記一個難忘的道德事件
文丨燕志華 博士
題目之所以說是“追記”,是因為前段時間有個事件沒來得及寫,但是一直沒有忘記,感覺沒寫出來就如同錯過了一個大事件。趁著中秋放假這段時間網絡比較平靜,就盡快寫出來。
寧靜的中秋背后,是近年來好像出現的一個規律,就是一個重大網絡輿情爆發之后,隨即就會出現一段相對的網絡平和期。這源于網民的情緒和精力都已經通過某個重大事件發泄殆盡,或者情緒透支,從而進入一個輿情休戰期。在此前一系列打人和沖突事件之后,這之后即便再出現類似的敏感輿情,但是網民群體無力再發起一波集團的情緒攻擊,事情也很難鬧大。
正如同暴風雨之后往往風平浪靜一樣。社會和大自然往往會遵循同一種能量守恒規律。但是不能心存僥幸,因為一個沒有爆發的輿情,背后是沒有解決的問題、沒有釋放的壓抑能量,待以時日,總有爆發的時候。
一、家長舉報行為破壞了日常倫理
這個讓人難忘的道德事件,就是教師節前后,網絡爆出的一位家長通過偷拍老師取走禮物的視頻,然后進行舉報,結果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在此前,家長已經通過電話和老師進行了熱情的對話,雙方情感溝通也頗到位,然后家長放下禮物,卻在別處開啟了攝像頭,靜靜地進行“釣魚”拍攝。我之所以稱之為“道德事件”,因為它涉及到了道德和道德評價的問題。
其實類似事件此前已經發生過多起,都是家長主動送禮給老師,然后進行了拍攝取證,再進行舉報。結果總是屢試不爽,就是收禮者被處理,送禮者全身而退。
但是很奇怪的是,我們很少看到有人給官員或者上司送禮,然后拍照取證后進行舉報。這顯然是因為,收禮是個道德領域的問題,即便這方面出錯,但是對于官員和上司來說沒有絕對殺傷性,最后反倒可能會殃及自身。但是教師和醫生等行業,職業本身具有極強的道德屬性,一旦收禮,道德就有了瑕疵,就涉嫌違規。重要的是,家長不需要擔心權力的報復。
問題在于,網民對于家長“釣魚式”舉報老師,并無統一的評價,大家都是有褒有貶的。但是反對家長這么做的,恐怕還占大多數。因為家長這樣的做法,其后果可能比教師收禮的后果,要嚴重得多。
中國百姓普遍痛恨口是心非的做法。家長這種熱情地電話、放下禮物,然后又偷拍舉報的做法,符合網民心目中那種陰謀特征,即便是帶著外表高尚的反腐目標,但是不會被更多的人接受。我們會發現古人對于這種做法,有最多也最為激烈的負面詞語,如口蜜腹劍、出爾反爾、口是心非、笑里藏刀等,這表明這種行為一直是個體修養的忌諱。
人們看重生活中的日常倫理帶來的確定性和穩定感。就是說,希望看到的人都是表里如一的,而不是說一套、做一套。否則人們就很容易感到焦慮和不安。日常倫理一旦被破壞,是最容易導致生活的風險的了,比如告密、打小報告、背后說壞話等都會出現,從而帶來社會危機。文革摧毀的其實就是日常倫理,夫妻之間都出現了信任危機,人與人之間日常溝通都存在疑慮。
家長舉報老師收禮的做法,傷害了日常倫理。大家會想,如果人與人之間都是這樣說一套、做一套,那會給人際關系和社會信任帶來多大的傷害??!即便他在法律上、紀律上是說得過去的行為,但是威脅到了生活中的日常倫理。
家長的舉報行為,還可能傷害了誠信。與我們希望推進的契約精神,相去甚遠。兩個人口頭進行了溝通,彼此同意,實際是一種口頭協定,如今你突然去舉報,這就破壞了中國社會的君子協定精神。
誠信處于法律和道德的交叉點。就是說,誠信可以通過法律來建設,比如建立合同制度等,也可以通過道德來強化。誠信也是可以通過技術制度來建設的,比如淘寶就通過第三方的收款,來倒逼商家增強才誠信。但是歸根到底,需要每個人來貫徹這種誠信精神。
二、舉報行為背后的文化心理和輿情機制
其實,這個事件也說明了一個道理,就是我們很多人寄望于以個體強烈愿望推進社會變革,反倒帶來不好的后果。
就如同這位家長一樣,出于對于送禮之風的強烈抵觸心理,而采取了較為極端的做法進行舉報,即便對于學校有所觸動,但是個體的犧牲也是巨大的。因為冒犯了日常倫理,社會心理反倒不安。
中國傳統小說戲曲的一個主題就是頌揚清官文化,比如個體帶著深仇大恨,進京趕考,然后高中頭榜,坐上大官,升堂辦案,為民伸冤,常常帶著強烈的個人好惡,大筆一揮,人頭落地,萬民稱頌,成為清官。但是清官只能在一時一地獲得一定的效果,但是對于社會影響不大。近年來人們反思清官文化,其實僅僅是在今天的制度化氛圍之下才能獲得的思考視角,在古代的人治環境下,是不可能有這樣的想法的,人們只能寄望于清官的出現,但是清官不常有,人們只能在小說戲劇里寄托理想。就是說,傳統的個體的線下抗爭行為,意義是不大的。
但是在今天,網民集體上網之后,情況卻不一樣了。個體抗爭產生了極大的價值。
今天的網民也是帶著對于日常身邊看到的腐敗行為和不公平現象的極端不滿,在網絡發泄憤怒情緒,希望地方政府快刀斬亂麻,將貪官快速拿下,將不平現象一舉蕩平,還社會以公正平等,并盡快實現共同富裕。這種整體性的情緒現象,就是網絡輿情。
無數個體觀點匯聚為整體輿情,反倒會出現較大的社會價值。網絡輿情匯聚網民意見和觀點,成為一種推進社會進步的科學機制。因為網絡輿情會被推進到公共輿論空間,受到關注和討論,成為一個社會話題,有助于推進解決,或者社會現象的改善。這就是技術進步和技術賦權帶來的時代福利。
但是家長這種舉報行為,并沒有在網絡上激起網民對于送禮收禮行為的憤怒(當然老師索賄是另外一個性質),表明社會對于送禮的容忍度是很大的,甚至表明人們常常是認可送禮的行為的。
某種程度上,送禮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被認為是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一種破局之舉。如同今天男人之間相互遞煙行為,是一種社交行為。而且送禮對應的是“辦事”,所以送禮類似于宗教的“燒香”,中國人從未有心理違和之感,這和西方文化中認為送禮辦事是一種賄賂和腐敗,構成了文化的沖突。但是中國送禮者是弱勢一方的行為,是毫無過錯的,不應該被指責的,因此舉報老師收禮的家長,可以毫無心理負擔。但是他引發的這個事件,帶來的更多是新聞爭議,較少的是對于老師收禮的不滿。這就說明,送禮收禮在國內很難激起較大的網絡輿情。
三、個體愿望與社會風氣如何達成平衡?
對于上述這種舉報老師收禮行為,我的整體看法是這樣的:在眼下這種送禮風氣濃厚的社會風氣之下,個體的抗爭意義是不大的,反倒給自身帶來傷害。但是可以遵循如下的方法:
如果你是一個普通的個體,那么最好的辦法是好好做自己,爭取獲得自身地位的提升,并且從自身做起,不做讓自己反感的事情。比如反感給老師送禮,那么自己完全可以不送禮。但是如果你本是凡人,反倒送禮又去拍照投訴,和社會風氣抗爭,就超出了個體對應的責、權、利的范疇,與自身能力不匹配,會導致后果的反噬;
如果你慢慢成長起來,成為具有一定社會影響力的個體,那么就可以利用自己的影響力來改變社會認知,改變社會風氣,總有一天會實現自己的理想。因為社會地位為你賦能賦權,你有了改造社會的可能性。這依然是對應的責權利的范疇,多大的能力,辦多大的事情;
如果你成長為具有一定能級的個體,能夠影響決策,或者能夠拍板決策,能夠影響到很大一部分人群的生產生活,那么你就應該考慮從更大范圍、更大力度來改造社會,并且從法治和系統的角度來推動社會的向好發展。此時如果放任社會腐敗風氣,反倒是一種失職。
其實用古人一句話,一言以蔽之,“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這樣反倒能夠獲得一種個體和社會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