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罐車煤油食用油混用事件的幾個觀點
一、這是近年來罕見的丑聞。
其性質堪比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三聚氰胺含量輕微,和現在食用油沾染的煤油含量微不足道,聽起來都不像謀財害命,但這是食品安全問題,容不得半點馬虎,因為一點點的污染都會導致惡心的想象,整個人都變得不好了,關于社會的想象也就變得很差了。更重要的是,三鹿奶粉在很多貧困的家庭那里還喝不上呢,但是食用油卻是家家戶戶都在用。
二、這個算不算投毒?
比如說,潘金蓮在喂給大郎的藥里面直接放毒藥,顯然就是投毒。但是,如果潘金蓮拿了一只盛放過毒藥但是沒有清洗的碗,然后再沖藥給大郎喝,算不算投毒?這會給斷案帶來難度,因為潘金蓮會哭冤說“民女實不知……”所以找到她知道不知道這個碗曾經放過毒藥,就至關重要了。
當下作為國企的中儲糧,就面臨著和潘金蓮一樣的困境,因為公眾會拷問:這是不是投毒?但是也面臨著和潘金蓮一個的機遇,那就是說“我確實不知道”。知道不知道,只有自己知道。
三、這其實是一個非常簡單的案件,因為是企業犯錯,政府只要做好本分工作,嚴格執法即可。就怕相關部門是非不分,坐歪了板凳,高舉輕放,罰酒三杯。
尤其中儲糧是國企,事情就有些復雜。如果是民企,相關部門會三下五除二,快刀斬亂麻,處理起來也很簡單,民眾也會感到大快人心。但是國企央企,就要考慮更多。但問題是,央企國企連著體制和公信力,尤其應該遵紀守法,敬畏民生。如今出了這樣的丑聞,可不能罰酒三杯了事,否則公信力就會受到傷害。
至于現在人們看到中儲糧說“高度重視、迅速行動,舉一反三、引以為戒”,大家可以忽略不計。絕不能把喪事當喜事辦。企業要為此前的行為付出代價。
四、新京報通過這個報道,再次確立了自己的核心價值。
不少人對于新京報和澎湃,視為洪水猛獸。認為他們來采訪了,肯定是把小事搞大,大事搞炸。但是新京報通過這個輿論監督的報道,確立了自己的核心價值和江湖地位。如果沒有這個輿論監督報道,人們吃著混合了煤油的“復合”食用油,不知還要被蒙混多久。
新京報不光提升了自己的核心價值,更連帶著讓人們重新看到調查記者和輿論監督的重大社會價值。
以前曾經說知識分子是社會的終極關懷,是社會良心。現在看來,都是過時了,因為當下的知識分子,更多都在謀取位置和頭銜帽子。當然,他們也很無奈,也很無力。但是調查記者和輿論監督卻能擔負起這樣的責任,因為他們的目標就是直指社會的假丑惡,要曝光那些負面的社會現象。
人性無所謂善惡,但是人性是自私的。不能指望人和單位自我監督。在今天的中國,很多制度性的監督都是滯后的、遲鈍的,輿論監督卻是效率最高的。
越來越多的跡象顯示,央媒在重新拿起輿論監督的武器。輿論監督,是國之重器,是社會良心的重要輿論保障。
我們拒絕輿論監督的每一天,其實都在冒險生活。
五、由此再談一個現象。很多人都在罵媒體,說報道謠言賺一波,報道辟謠又賺一波,說媒體良心哪里去了!其實這是不懂媒體的表現。
媒體主要是一個提供各種信息的平臺。他們沒有精力、也沒有時間去辨析信息的真偽,他們能做的就是呈現各種信息,無論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讓各方面信息都能呈現在讀者面前,讓他們面對正負面信息,自己學會辨析和識別真偽,學會復盤,并學會將信息拼盤在一切,最后看到真相的拼盤。
大家可以想象,如果媒體要辨析信息真偽才能發表信息,那么寶貴的時間錯失了,新聞成為明日黃花了,我們接收的信息早就過時了,新聞不再是新聞。更重要的是,如果媒體只呈現正面的、正確的、積極的信息給我們,我們成了和營養奶的嬰兒,反倒像是溫室里的花朵,變得脆弱了,不懂得辨識真偽。那么一個大型的謠言,足以摧毀我們,摧毀社會。
我想說明,新京報和澎湃的存在,是社會的福音。沒有他們,社會會有更多的負面現象。
那些在今天痛恨新京報和澎湃的人們,一旦落難或者遭遇不白之冤,第一時間想到的,可能就是新京報和澎湃。
六、看了這個煤油食用油混裝的新聞之后,我看到的是社會各個系統之間的銜接出了問題。由此直接導致了國企的聲譽形象的風險。
中國儲備糧管理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儲糧”)是經國務院批準組建的涉及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國有大型重要骨干企業,具體負責中央儲備糧棉油的經營管理,同時接受國家委托執行糧棉油購銷調存等調控任務。中儲糧做的都是戰略層面的事情,和市場和民生不直接掛鉤。
下面的匯福糧油集團介紹說,企業的成品灌裝油質量是過關的,公司沒有自主的油罐車,都是客戶派車來自提產品的。
又看到有的報道說,正是因為這是市場的一個銜接處,一個無人關注的盲區,所以相關部門對油罐車的清洗反倒缺乏標準,缺乏階段。輿論監督立了大功。社會生活中,存在無數的這樣的縫隙,充滿灰塵,是個灰暗骯臟的角落,法律法規是難以看到的。問題在于只要發現,就要盡快“打補丁”,并且針對“打補丁”,出臺“打補丁法案”,優化預警方法和防范方法。
回到事件本身,這就相當于說,是無數的市場主體主動拎著油瓶來“打油”,作為店主的中儲糧還要檢查顧客的油瓶有沒有洗。這從生活常理上說不合理,但是因為涉及到國企央企,百姓就會感到是個大問題,并把板子打到國企央企的身上。
這也是一個風險提示。就是國企央企承擔的社會責任更大一點,百姓對你的要求會更高一點。確保合作伙伴安全,也是自身進行風險管理的重要舉措。合作伙伴和周邊生態有了問題,往往就會影響國企央企的聲譽形象。這很無奈,但這就是現實。
七、有媒體報道說,企業為何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韙,將油罐當做“萬金油罐”,是因為食用油利潤太薄了。而洗罐一次就要1000元,代價太高,承受不起。
經營者賺不到錢,這其實是中國當下社會的一個很嚴重的問題,但是消費者視為理所當然。其實后果很嚴重。當然這不是為“萬金油罐”現象辯解,但是值得深思。
這兩三年發生很多商品房糾紛,是開發商賺不到錢,只好將精裝修標準大大降低。房子限價了,接近成本價,只好打精裝修的主意,承諾一個平方5000元的裝修標準,實際只有3000元,房價賺不到只能裝修里面找補。開發商沒有余力也沒有動力做好服務。賺錢才是企業家的倫理。不賺錢做好服務,也是說夢話,因為他們不是慈善家。
但是中國人又特別推崇“物美價廉”,并將之看做是美好社會的象征。但是物美價廉往往是個魔鬼,會將社會推入深淵。合理的利潤,就是社會的潤滑劑。沒有利潤,社會運轉就會艱澀,民生也變得艱難。
我的看法是,中國的電商直播,追求全網最低價,是整個社會內卷的一個源頭,正在將中國社會帶入泥坑。拼多多這種模式,是中國人追求“物美價廉”的非理性文化心理的一個必然后果,是網絡向現實社會抽血的一個“空中吸油機”。
電商直播違背了商業原理,從廠家直接到了消費者手中,消除了中間的流通環節,而流通環節,才是商業的本質,才會產生足夠的社會鏈接,是社會繁榮的保證。但是今天,賺錢的永遠是電商平臺和直播者少數人。這和原始社會的以物易物有何區別?
追求極致的低價,導致工廠利潤薄如刀片,企業家賺不到錢,工人就只能加班熬夜“苦錢”,工廠就是血汗工廠,消費就遲遲起不來,就只能去拼多多購物,拼多多顧客多了,又加緊抽血現實社會,工廠再次勒緊褲腰帶,向電商供貨。社會陷入惡性循環,永無止境。利潤都集中到電商環節少數人那里,他們消費又很有限,更常常流往國外成為國際資本。
資本回歸實體,商業回歸線下,不光是個商業問題、經濟問題,可能還是一個社會問題、政治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