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萍事件持續發酵:應去標簽化解讀,以平常心對待
北京時間6月13日,2024阿里巴巴全球數學競賽公布決賽名單,801人成功晉級。挺進決賽的選手遍布全球17個國家與地區,主要來自清華、北大、劍橋、麻省理工等知名高校。其中,全球排名第12的中專女生受到了大家的關注與熱議,17歲的姜萍來自江蘇省漣水中等專業學校的服裝設計專業,是該比賽舉辦以來,首位闖進決賽的中專在讀生,也是唯一闖進全球30名的女選手。
全球性的高質量數學競賽與姜萍的中專生身份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除了網友們的贊賞聲,各種質疑、作弊等猜測也紛至沓來。決賽名單公布至今,新浪微博等平臺一直圍繞大賽以及姜萍為主體不斷提出新的話題,對姜萍身份以及背景的挖掘、姜萍上的中專的原因、對教育體制的質疑,甚至對競賽的含金量的質疑等等,熱議不斷。據官方消息,后續的決賽將于本月22日進行,考試形式不同于初賽,試題難度也將遠遠超出初賽,因此本次事件引發的討論很有可能將持續到決賽以及最終成績的公布后。目前微博已形成#中專女生爆冷拿下數學競賽全球12名# #浙大回應能否破格錄取姜萍# #姜萍造假# #姜萍考上了高中但自己選擇了中專# #姜萍中考621分卻上中專的原因# #姜萍已達到數學系本科生的水平# #姜萍4月份總成績年級第一# #姜萍答數學題 完整復盤# #達摩院否認要求姜萍再次答題#等話題。
01 輿情趨勢 / BORYOU TECHNOLOGY
根據博約新媒體大數據輿情監測中心數據顯示,6月13日0時到6月19日14時30分共監測到相關信息506.71萬,互動聲量達5.05億。
1、輿情走勢分析

輿情走勢圖
通過輿情走勢圖可知,該輿情從6月13日上午十時開始發酵,由搜狐千里眼首發,發布微博話題“中專少女爆冷拿下數學競賽全球12名”,隨后,微博平臺284家媒體如京報網、澎湃新聞、搜狐新聞等對該話題進行了轉載和報道,擴大了影響力,話題閱讀量達6.4億。在6月13日首先引發了部分討論,在14日迎來了峰值,事件影響力進一步擴大后,也引發了公眾多方面的討論,話題涉及姜萍初中成績、其家庭狀況、姜萍數學老師、網友對各高校的期待等等方面,因此,其后的每一天都能夠保持著較高的討論熱度,在此期間的信息傳播速度達到了723875條/每天。
2、信息來源分析

信息分布比例圖
從信息分布情況看,監測時間段內,監測到總信息5067129條,視頻是主要傳播平臺,共2100886條(占比41.46%),其次是客戶端1576438條(占比31.11%)、微博1098060條(占比21.67%)、互動論壇191151條(占比3.77%)、網站85649條(占比1.69%)、微信14666條(占比0.29%)、數字報279條(占比0.01%)。
3、關鍵熱詞

關鍵詞云圖
從相關詞云圖來看,本次事件討論度較高的關鍵詞主要為“姜萍”“數學”“決賽”“成績”“阿里巴巴”“自學”等。
02 輿論觀點 / BORYOU TECHNOLOGY
網民觀點
1、英雄不問出處,是金子總會發光
事件一經報道和擴散立即引發了網友的熱議,大部分網友在看到事件后,首先產生的是對姜萍的欽佩感。不僅感慨姜萍是天賦型選手,更贊揚她的努力與專注。
微博用戶@上海頭條正能量:太厲害了!這位中專女生用實力證明了自己,真的是莫欺少年窮啊!她對數學的癡迷和堅持讓人佩服,也給了我們很多啟示:只要有夢想,有努力,就沒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希望她能在決賽中取得好成績,加油!
微博用戶@zhtttyzhttty:很厲害,這個真的很厲害,越是熟悉和知道數學難度的,越是知道這個的厲害。而且人家還是自學,這就更是厲害了,這是真有天賦的啊。
2、對當前的教育選拔系統不信任,并且希望名校能夠破格錄取
部分網友猜測如此厲害的人才卻過不了中考關是受到了偏科的影響,認為當下的人才篩選機制有失公允,同時也希望姜萍能在更好的平臺得到發展。
微博用戶@圖賓根木匠:不偏科的學生不是好學生。有博主說中國的大學不要姜萍,就送姜萍去哈佛。如果真是這樣,那說明中國的高考制度出了大問題,太側重于考查學生全面而平庸的能力,無法選拔出偏才。AI時代,偏才可能才是真正的人才,不怕短板有多短,但在乎長板有多長。
微博用戶@A乃CDE:中國的教育體系真的很有問題。姜萍阿里巴巴數學全球競賽第12名,這原本是一件發現天才的好事,然而面對80億人口的第12名,可謂億分之一的天才,中國高校竟然無一所大學搶人,只是因為一個中專生,或者只是因為偏科。
3、質疑聲四起:質疑大賽的含金量、懷疑成績的真實性,甚至有人認為本次事件是阿里巴巴布下的局
微博用戶@藕可米:首先,指導這個女生的老師是數學碩士,多次參加這個比賽,而且這個比賽是線上開卷考試,他老師完全可以幫助她。另外把求和符號2寫成∞/2,我就更質疑這個女生的數學水平!
Ins用戶@方舟子:姜萍今年三月份月考數學成績51/150分,四月份月考數學成績83/150分。阿里巴巴達摩院推出這個連很容易的中專數學都考不及格的學渣當“數學天才”,是因為她是表演天才嗎?另外,她的英語也很差,62/100,難怪以為靠查字典就能啃英文版《偏微分方程》。
媒體觀點
1、《人民日報》:對姜萍最好的關心就是不打擾
圍繞姜萍的關注和討論中,最多的是勵志、感動和祝福,絕大多數人都充滿善意。然而這“潑天的流量”之下,原本美好的故事,已經出現一些被“帶偏”跡象。熱搜榜上姜萍及其家庭不停被“消費”,各種傳言甚囂塵上,個人隱私被反復無端放大。對于那些想渾水摸魚不惜劍走偏鋒的人,奉勸一句:莫越線,越線必受懲。
海量的關注短時間投射到一個涉世未深的女孩身上,本身就意味著巨大壓力。圍觀和炒作如果超過正常限度,很可能適得其反。姜萍備受關注的背后,是對勤奮和努力的認可,對專注和熱愛的珍視,是全社會對人才的期待。人才成長需要關心,但不應時時處在聚光燈下。呵護人才最好的方式,是少添些喧囂,多給些安寧,為成長留出空間。
2、錢江晚報:姜萍的未來不應由他人設計
這些帶著家長視角的操心、對一個農村出身孩子樸素的關心,當然是善意的,有情感上的合理性。但是所有關心,都不能偏離了姜萍的個人意志;所有的建議,還得從姜萍想要什么出發。如果只是憑自己的想象,虛構了一個關于當下教育體制“遺珠之憾”的故事,以他人酒杯澆了個人心中的塊壘,表達不滿,對姜萍是不公平的,對她的成長也無益處,真有可能好心辦壞事。
除了呵護姜萍的未來之路,大眾還應該關心如何為孩子們創造天才的“土壤”,如何減少教育中控制與壓制的元素,尊重孩子們的自主性,在基礎教育中悉心發掘孩子們的興趣,讓優質的教育資源向職校在內的各個角落流淌,讓我們對教育的認識配得上天才的誕生。
3、紅星評論:請還即將決賽的姜萍一份清靜與專注
圍觀一個仿佛“天才”般的人物,好奇可以理解,但也要克制有度。她還是未成年,過度曝光可能滿足了網友的“偷窺欲”,卻也會影響到她的生活與學習,不會讓她再那么純粹與安然。
在互聯網待久了,我們明白一個道理,一些網友熱衷于“造神”,也熱衷于“毀神”。有人就指出,當下人們可能因為數學天分而贊賞她,以后也可能因為一個不經意的舉動而反感她。因為沒有人是完美的,沒有人經得起網友用放大鏡來審視。一次又一次好事變壞事的經驗也告訴我們,網絡不僅能助人于無意,也能傷人于無形。當下對于姜萍生活環境、成長經歷的各種呈現,似乎是為了烘托或者證明她是一個“天才型”選手。但必須明確,這只是初賽的結果,后面還有決賽。在氛圍過熱、決賽在即的情況下,我們應該有保護她的行動,更要有不打擾她的自覺。
4、新京報:可以質疑姜萍,但陰謀論大可不必
姜萍當然是可以質疑的,學術領域有質疑才正常。別說姜萍了哪怕是成名已久的行業巨擘,也免不了常常被拿來審視。姜萍作為一個暴得大名的年輕人,其故事甚至比小說更有戲劇性,沒有質疑倒顯得不正常。
質疑當然沒問題,但如果上升到陰謀論則大可不必。有些網友的想象力飛馳,把這次參賽說成是個布局已久的計劃,師徒二人聯手打造一個“逆志”故事,就為了達到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云云,這可能就有點兒離題過遠了。質疑終究還是需要過硬的證據和縝密的邏輯,無論如何,現在比賽并未結束,姜萍依然是參賽選手之一。在這個時候,公眾的圍觀也不妨保持一些克制,不要做過多的惡意揣測和陰謀論。
03 輿情總結 / BORYOU TECHNOLOGY
姜萍在數學競賽爆冷之所以能引發網友熱議,成為話題人物,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本次事件對于普通人循規蹈矩的生活沖擊力太大。一方面,公眾或許在姜萍的身上看見了自己的一部分,生活中因為眼前的困境而困在原地,而此時看見中專生逆襲案例,不免為此鼓與呼,大家所共情的也是有潛力的自己。另一方面,公眾對于人才被埋沒諸如此類的事件,天然會產生意難平的心理,同時很容易讓大家聯想到當下的教育體制,成為大家情感宣泄的出口。
在“中專天才少女”標簽的加持之下,一時間傳出了各大高校破格錄取姜萍的假消息,在各大高校辟謠后,更有網友發表了高校格局太小,不珍惜人才等類似言論。網友想要人才能夠得到充分的發展,迫切地希望姜萍能在更好的資源下,為國家做出貢獻。這一定程度上是當前公眾教育的意識與重視的體現,但對于各大高校是否能破格錄取,以及姜萍自身是否適合以這種形式進入高校,并不是簡單拍腦門做決定的事,還需要多方考量。在各大高校后續的回應中,我們也能清楚地看到高校同樣惜才愛才,規則之下也盡顯溫情。
以個例質疑現有的教育體制,認為是教育體制的失敗,顯然有失偏頗。在采訪中姜萍表示,關于今后的打算,服裝設計是Plan A,數學是Plan B。當地黨委書記也在采訪中回應了網友的有關疑問,姜萍達到了普通高中的錄取,而選擇中專的原因除了受到姐姐,以及同學的影響,是對服裝專業感興趣,認為對自己的愛好發展更為有利。姜萍能夠根據自己的愛好去選擇適合的學校,數學對姜萍來說不是單純的高校通行證,更是興趣,數學也讓自己站在了大家看到的地方,這恰恰是教育多樣化的表現。
流量是把雙刃劍。大多數人歡呼聲量走高的同時,對姜萍成績真實性以及對大賽含金量的質疑也成了各方的切入點,不少網友也提出了造神造假的炒作說法。社會學者艾君認為,“習慣性質疑是社會轉型期的必然現象”。快速發展下,公眾參與和自我參與增強,而過程的透明程度與管理體制等與公眾所期待的不相匹配,就會給慣性質疑的滋生提供土壤。部分網友對姜萍的質疑是基于開卷的考試模式,以及題目的難度和其中專生身份而展開的,認為有作弊的嫌疑,甚至有人拿出姜萍之前的數學成績,認為其之前的成績并不突出。合理質疑本身是理性思考的體現,流量社會下我們也需要獨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人云亦云,推動強勢聲音的助長。但當前網絡上不少人持陰謀論,惡意揣測姜萍和數學老師的關系、將比賽說成是布局已久的計劃等,在沒有證據的前提下僅僅憑著個人的主觀臆斷評判事件,不僅在后期需要大量資源進行辟謠,更是對當事人名譽權的侵犯。
本次輿情事件衍生出了大量新的輿情事件,原本簡單的事件在討論之下變得紛繁復雜,真假難辨。用平常心來看待,或許更能理解和尊重姜萍,尊重她的愛好與對未來的選擇。正如王閏秋老師所說的那樣,少給姜萍貼“天才少女”的標簽,享受比賽本身,即使在決賽中沒有取得大家想要的成績,也希望不要過多苛責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