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近日國企輿情的一個重要教訓
近日,多地出現了涉及國企的輿情,比如在4月20日,成都發布了關于市民反映燃氣相關問題調查核實情況的通報,存在以估代抄、違規估抄多種問題,并和重慶一樣,派出聯合調查工作組入駐地方燃氣集團等燃氣企業,對相關問題進行徹底調查等。
本文就此對于熱點的國企輿情總結教訓,并進行風險提示。
1 國企央企當下的輿情風險在增大 國企和央企在當下的輿情風險,似乎在變大了。
雖然據統計數據顯示,中國第一季度GDP年率5.3%,超出預期的4.6%,但是不能不說,宏觀經濟和不少居民個體的感受是有一定的出入的,比如收入有所滑坡,消費有所降級,這個時候日常消費如吃穿住行,就具有價格的敏感性。
而國企和央企很多產品,恰恰是涉及到國計民生的,是居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產品。尤其是水電氣,一點點的價格波動,就會導致社會心理和社會情緒的波動,從而可能導致網絡輿情的出現。
更因為,由于就業形勢的困難,使得國企央企作為體制擁有的穩定崗位和福利,成為社會大眾關注和監督的重點。如果有了領先的市場地位,再出現哪怕一點點侵害百姓權益的事情,就會導致較大的民意反彈。
再有,在過去數十年市場經濟大發展的時代里,人們基本上接受了這樣的觀念,那就是市場經濟代表了公平的發展環境,而國企和央企意味著某種資源壟斷的權力,這使得國企央企一直是網絡輿情中的常客,到今天,隨著部分領域出現“國進民退”的現象,人們產生了某種不公平競爭的觀感。
我們再從社會心理的角度分析,也能看出輿情風險的增加。中國中高收入群體追求的法治化,中等收入群體追求的發展安全感,以及中低收入群體追求的公平和絕對公平,他們雖然在一些領域出現了觀念的分化,但是他們在對于公權力的監督和推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方面,卻存在廣泛的共識,這使得他們對于腐敗和壟斷的抵觸方面,是天然的盟友,國企和央企稍有不慎,就會引發社會不滿。
由此我們可知,當下的國企和央企的輿情風險,其實是增大的。這提醒我們,必須要提升風險意識,更好地服務百姓,否則,一旦出現類似燃氣這樣的損害群眾利益的事件,必然會一舉引爆輿論場的。
2 這兩天國企輿情的重要教訓 近日涉及大型國企的輿情事件,導致其負責人被免職。從整個事件看,在地方通報之后,矛盾沖突達到了頂點,企業負責人付出代價,這也意味著網絡輿情發展至此,如同舞臺戲劇的沖突達到高峰,也就開始走向劇終了。
網民在輿情中的最大訴求,往往是要有人為事件付出代價,而且常常是劍指涉事單位的負責人,而不是什么“替罪羊”或者頂包者。也就是在輿情時代,我們才知道領導者的另一個名字叫“負責人”,也就是出了事要最終負責的人。享受了權力的榮光,也要承擔拍板決策的全部后果。輿情中的責、權、利對等的原則,也讓我們徹底理解,為什么說權力是燙手的,是一把雙刃劍。它的一面是閃耀的熱烈榮光,另一方面是金屬的冷峻光澤。
矛盾焦點中的企業領導,成為輿情最大的責任人,也付出了最大的代價。但這是其作為負責人自己決策的結果,或者說,是以他為負責人的企業傳統體制走到最后的必然結果,意味著此前的企業制度是需要改革的。
試想,如果該企業的負責人一開始就能對于民意抱以最大的關切,看到如此之多的用戶發出了抱怨,網上已經影怨聲載道了,他在當時能以決策者“以民為重”的角度出發,嚴厲查處企業相關負責人,給網民和用戶一個滿意的交待,事情還會發展到今天這么嚴重的地步嗎?他還會成為事件最終的負責人嗎?
也有一種可能,或者還是更大的可能,那就是他是力主調查的,也是關注民生的,但是龐大的國企的官僚主義和科層體系欺騙了他,他輕信了下屬的匯報和說法,導致自己成為最終的受害者。而那些掌握著企業真正權力和命運的中層管理者,依然安然無恙地坐在自己的位子上,并且在此刻,或許已經開始醞釀迎接下一個國企的職業經理人,一個新的潛在的犧牲品。
政府部門和國企央企里面,中層干部是政策文件的起草者、企業文化的傳承者、單位行動議題的制定者,他們掌握著企業的“deep power”,而負責人往往僅僅是簽批者和召集人。如果不能時時省察,往往會出現慣性后果。
因此,回到文章的標題,涉及國企央企的重要教訓就在于,在今天國企央企的輿情風險增大的形勢下,如果對于網民和群眾對于服務質量的抱怨不能嚴肅認真對待,并在第一時間進行真正的解決,而試圖用話術和騙術蒙混過關,往往意味著輿情不可避免的爆發,而且后果和問責還往往比較嚴重。 3
輿情回復的精致話術導致更大風險 中國網絡輿情發展到今天,各行各業都開始有了輿情意識,尤其是經常成為輿情負面主角的體制內單位,包括國企央企,已經學會了輿情風險意識,以及應對的一些策略。比如,不再像以前那樣漠視和忽視輿情了,而是開始高度重視輿情,并有了回應和應對意識,但是依然存在巨大的改進改善空間。
比如,雖然有了回應和通報的意識,但是更多是技術和技巧方面的,卻恰恰缺少解決問題的誠意,以及對于輿情中的民意的真正敬畏。這是最為關鍵的,卻又是經常缺失的。
所以我們看到非常之多的通報和回應,是具有精致的話術的。通篇看來是一篇起碼能打80分的通報,開頭就是深深的歉意,也有足夠的自我批評,接下來就是對于問題和弊端的剖析說明,最后是對于部門和企業價值觀的重申和強調,并保證常常絕不再犯,等等。
但是給人的感覺,常常是避重就輕,對于并非關鍵的問題,著墨最多,并且自罰滿滿三大杯,但是對于真正的問題,卻有意無意地繞著走。以修辭和話術的形式主義,混淆并掩蓋了真正的問題。
這就是精致的修辭和話術導致的結果。當人們學會了精致的話術,卻缺乏解決問題的真誠之心,這成了另一種形式主義。甚至說,這種話術是一種騙術或者擋箭的盾牌,具有欺騙的作用,阻止了問題的真正解決。
網民和百姓不一定寫得出如此精致的修辭話術,但是他們有基本的智商,有基本的閱讀能力,這使得話術本身成為了掩耳盜鈴和自欺欺人的東西,并以精致的方式,傷害了公信力。
這實際上意味著我們的國企央企,對于輿情的認識,依然處于一個階段性的征途之中。尚需要繼續進步,到達下一個認知的山頂。他們需要認識到,通報僅僅是一個方面,真正的輿情應對,是對于問題的真正解決,這需要對于網民和輿情中的民意的真正敬畏。
4 政府通報中常常出現的最大問題 再從政府的角度說說。
應該說,在最近幾天涉及到大型國企的輿情事件中,地方政府的行動都是快速的。因為涉及到民生領域,具有影響的日常性和廣泛性,政府迅速采取行動,幾乎是唯一的選項。
從政府和企業關系的處理看,切割尺度也常常異常精準。政府就是政府,企業就是企業。政府做政府該做的事情,就是站在民生立場,做好監督和問責,一旦發現作為大企業無望或者無力自我監督、自我刮骨療傷,就盡快介入,完成政府職責。絕不護犢子,也絕不被企業拉下水。
從以往一些輿情事件的教訓看,地方大型企業爆發輿情之后,地方政府做法常常不那么科學,或者缺了位,或者越了位,有的幫企業消除輿情,審查來訪的記者,甚至派出公安便衣阻攔記者,導致了更大的次生輿情,也使得政企被捆綁在一起,被涉事企業成功地拉下水,一起濕身。
從近日的通報看,地方政府在調查報告有了結果之后,能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對于主要負責人進行了問責,最大程度地平息了民憤,挽回了民心。政府以速度和力度,獲得了好評。
但是不能不說,調查組的行動依然是有值得商榷之處的。這種不足,往往也是官方調查容易出現的最大問題。
其實也是上文所說的話術問題。那就是通報看起來連篇累牘,充滿誠意,但是往往有意無意地忽略掉百姓最為關注的問題,而通報的重點更多是輿情中的泛泛的話題。因為網民和百姓關注的焦點問題,往往是深層次的問題,是當下無力解決的“硬骨頭”,或者需要在改革上傷筋動骨的關鍵問題,所以一時沒辦法進行答復。從通報的字里行間,常常能看出調查組為此思前慮后,煞費苦心,批閱數次,增刪成文。總體看來,對于并非關鍵問題的答復上,語氣可以更為誠懇一點,批評和自我批評更為沉痛一點,權力和利益更多讓渡一點,但是要確保盡可能繞過這個風險隱患點。比如,在多個城市網民關注的燃氣事件中,市民關注的最大焦點,就是為什么在換表前后燃氣度數出現大幅度變化,這中間究竟發生了什么導致了這樣的結果?但是通報語焉不詳,也難以解釋那些引起輿論關注的典型案例。
所以說,如果通報針對群眾關注的焦點問題進行具體解釋,多花一點文字,那就顯得更好了。網民和百姓往往豁然開朗,具有一時釋懷之感,從而增加了信任,降低了猜疑和陰謀論產生的空間。而且,網民看通報,往往如同做閱讀理解題,首先是為自己最大的困惑通篇尋找答案,一旦沒有第一時間找到,就難免心生遺憾之感,而調查組用心之處,反倒被他們忽視。就是說,要通報就徹底解決困惑,而不是留下這種困惑。 5
調查組保持靜默并非最好的方式 此外,有個現象也是值得說一說的。
我們從國內一些重大事件的處理看,一旦地方成立事件調查組,調查組就如同遁入了另外一個神秘空間,變得無影無蹤,查無此人。
網民和百姓知道調查組開始全力投入調查工作,而很多調查工作也是異常艱辛,查證幾乎如同進入黑暗隧道,還需要進入過去時空尋找蛛絲馬跡,給出通報肯定是需要時日的。但是他們似乎有了紀律,或者默契,那就是守口如瓶,絕不對外發布消息,保持最大的行軍靜默,如同銜枚夜行,一聲不吭。
問題在于,在調查開始到進行通報,中間往往間隔了較長的時間,這個時段里面,權威的官方的信息渠道出現了巨大的空白,反倒導致了謠言和傳言的出現。因為網民是依然保持了高度的好奇心的,他們依然需要信息的供給,在此時,一些自媒體看到了網絡的閱讀需求,就往往制造一些信息來投喂,結果常常爆發謠言。
我們看到,江西胡鑫宇失蹤案中,由于在調查過程中,權威渠道保持了靜默,導致失蹤106天里,出現了120種謠言。在深圳“北極鯰魚”事件中,也是信息供給出現問題,也出現了不少傳言。
其實從開始調查到最終通報這個過程中,保持靜默常常導致了巨大的閱讀需求,白白給了謠言的滋生空間,因此,可以通過具有公信力的媒體不時釋放一些權威信息,適當滿足網民的圍觀、獵奇和閱讀心理,可能是一種更為科學的做法。正如吃藥治病,不是最后一舉解決,霍然而愈,其實這是個藥力緩釋的過程。不時地動態地釋放信息,本身就是一種藥力的緩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