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考為例,“輿情焦慮”如何制造了更多的風險?
眼下,各地出現了“輿情焦慮”現象,已經是個廣泛的共識了。但是如果以高考為例,考察一下這種焦慮的由來,也是很有意思的現象。
一、高規格“護考”行為已經走到了一個極端
比如,在剛剛過去的高考期間,一些現象及其后果就值得細細反思。
在云南羅平,一只牛蛙因為在考場附近老是呱噪,涉嫌擾亂高考秩序,然后被警方“強行”帶離。從場景看,警察抓牛蛙雖然看起來滑稽,但是因為是護考行為,而帶上了神圣的色彩,一點不好笑。很多場景一旦被賦予某種意義,它的直觀感受和留給人們的印象,就會大相徑庭,它解釋了人們看待任何事物,都是帶有物質層面和價值層面的雙重視角。
其實為了給考生“護考”,從各地傳來的做法看,可以說是五花八門——
有的地方將考場附近的道路進行“戒嚴”,給交通帶來較大的不便;
有的地方出動工作人員,對附近居民挨家挨戶上門提醒,考試期間保持安靜;
有新聞說廣場舞老太因為考試期間堅持跳舞,結果暗夜里被人潑墨;
有的考場給監考老師提供了鞋套,這樣可以確保走路貓一般輕柔;
據傳有的監考老師因為過度緊張,手老是哆嗦打不開現場器械……
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本來為了給考生創造一個較好的考試環境,進行一些必要的環境管理是必要的,但是如今發展到一種“特級保障”行動,這就有點過猶不及了。
高考在今天已經成為全民類宗教崇拜儀式的重大活動,這給正常的社會生活帶來了較大的影響,其它社會活動紛紛為它讓路,凸顯了它的特殊地位和神圣地位。
尤其在近年的參加高考考生高達千萬之眾的時候,有些話題其實已經呼之欲出。即便我們營造了高考至高無上的尊崇感和儀式感,但是對比當下很多大學生的就業難題,再想到這些考生四年之后也可能面臨一個人生難題,人們難免就會對今天這種莊嚴儀式,產生一種荒誕感。
再對比一些國外組織的考試,雖然認真但是并未特殊化,更顯得我們今天對待高考的態度,有些過于嚴肅、過于政治化了,比如:
當下不少學生參加的雅思英語考試,考試環境相當家常,口語對話也是真人考評為主,甚至存在一些不公平的因素,但是也未見負面新聞爆發,考生也未對這種現象進行過多吐槽;
再如,一些國家在香港組織的大型考試,常常可見千多號人在一個巨大的體育場館內進行,單就現場“刷刷”的寫字聲、翻紙的聲音,就是巨大的噪聲,但是也未見帶來多么嚴重的投訴。
再想起多年前的高考,或者70后、80后參加的高考,那時雖然全社會也非常重視高考,但是并未發展到類似今天這樣的焦慮現象,考場內嚴肅緊張,考場外的社會,該干啥還是干啥。我印象最深的優待,就是那時進考場的時候,現場放了一些冰塊以降溫。當年七月流火,窗外蟬聲鳥鳴,遠處也傳來歌聲,內心只想考完之后,找個草坪躺個一晌。
考察社會為何在今天對于高考,表現出如此看重、如此如臨大敵,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解釋:
一是十年寒窗苦,一朝上考場。考生群體承載了無數家庭的重望,畢竟高考依然是中國社會垂直流動的最主要路徑,這使得篤信“讀書改變命運”的中國家庭,對于高考致以最高敬意,由此形成社會風氣;
二是從政府部門到社會各界,認識到高考對于無數個體的改變命運之力,而自覺讓渡了自己的一些權利權力。政府部門呼應了民意,要將好事做好,乃至做到更好,也表現尊重民意、為民服務;
三是,或許也是較為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地方存在“輿情焦慮”,擔心做不好保障工作,會因為一點疏忽,而招致投訴,并可能演化為輿情,而導致嚴重后果。
二、高考的“輿情焦慮”制造了更多的風險
但是問題在于,這種極端嚴肅、極端儀式化的做法,反倒帶來了巨大的輿情風險。
比如,這種呵護備至的做法,反倒會喚起考生及其家長一種微妙的心理。
從近年來的反映看,他們中的有些人只要發現一點影響做題的干擾問題,就容易進行投訴,或者上網發帖尋求爆料。
比如,某地交警冒著暴雨護送考生們趕赴考場,并且提供雨衣,但考生的衣服還是被淋濕了。結果家長以此為由投訴了交警!
再如,考場現場老師走路發出響聲、老師出現交談行為,或者聽力錄音設備出現噪音但是并不影響清晰度等問題,常常會被投訴。
一旦熱線電話或者網絡出現類似高考投訴,相關部門就如臨大敵,趕緊行動起來,和家長進行聯系安撫他們。
但是這種安撫可能會演化為討價還價,尤其是當考生最后的分數涉及到關鍵的一兩分的時候,就可能歸咎于當時的考場問題,由此可能導致更多投訴。
從國內看,一些地方的主管部門還對于這種涉及到高考投訴的問題,給出較為嚴格的管理要求,地方需要想方設法消除各種輿情,需要實現“零信訪”,并當做重要政治任務布置下去。地方的這種壓力是相當沉重的。高考期間,幾乎實行了社會總動員。
遙想當年,高考沒有走上神壇的時候,考場出現各種干擾因素何其之多!但是也沒見多少投訴,至多考生抱怨幾句。一分或者幾分之差而名落孫山,或者與夢校失之交臂,數十年來何止千千萬?而在今天,愈是呵護備至,愈是風險增加,愈是壓力倍增。一些地方的輿情壓力反倒上升了。
問題還在于,人生關鍵考場,何止一個高考考場?是不是每個考場都像高考這樣,被社會各界、被相關部門如此照顧周全,幾乎像個無噪聲的“實驗室”?顯然是不可能的。如果動輒將考試成敗都歸咎于考場環境、歸咎為周邊因素,那么心理素質就是顯而易見的脆弱了。
今天我們看到的現實就是這樣,社會希望創造更好的考場條件,反倒增加了輿情風險。這就幾乎走到了良好初衷的反面了。
這種現象如何解釋?社會學和心理學有個現象,叫做“霍桑效應”。
1924年至1932年,喬治·梅奧在美國霍桑工廠里進行了一項研究,最初關注物理工作環境對工人工作績效的影響,后來有了一個意外發現,那就是如果工人發現他們成為被觀察對象之后,他們就會主動調整工作狀態,導致績效出現提升。
這或許解釋了考生家長的類似心理。當他們發現考生被社會各界嚴密關注、給與特殊優待的時候,就會認識到涉及到考試的因素會被社會拿起放大鏡觀看,這樣自己的心理和情緒就容易被看到、被關注,那些讓自己不適、不滿的事情一旦被投訴,就很容易被重視、被解決,甚至訴求更容易被滿足。
這樣說可能會冒犯那些進行投訴的家長,在此先致個歉,但是細細思之,確實是社會的過分關注,導致了被重點關照的群體,反倒容易出現依賴性的心理。
這也如同我們蓋起來溫室,給與了植物特殊條件的關照,反倒造成“溫室里的花朵”現象,容易出現脆弱現象。
就這個話題來看,是人變得更脆弱了,還是投訴條件更為便利了導致更多投訴?還是兩者兼而有之?或者是今天社會的特殊優待,反倒推高了被投訴的風險?這個問題,值得大家反思。
無論如何,我們會發現,由于“輿情焦慮”等各種考慮,各地對于高考給與了格外的特殊的照顧,在現實中反倒導致了更大的輿情風險。這就是今天我們看到的現實。
三、其它各種“輿情焦慮”導致的風險現象
可以說,當下的關于高考的“輿情焦慮”現象,以及高規格護考做法,本質上違背社會規律的。本來就是一個社會重要活動,但是社會各界以各種儀式感將其捧到了至高無上的地位,大大超過了它應該獲得的社會待遇,這就會帶來一些額外的麻煩。這就如同人體被放入一個不需要的東西,身體就會產生增生組織將其包裹起來,身體就看起來呈現病態。社會運行,也是這個道理。
違背社會規律的東西,總會是需要一些額外的社會成本來做出補償的,如同人體增生組織。社會各界和公權力的更多付出,以及輿情風險的增大,都是社會的額外成本。
各地關于高考的“輿情焦慮”,本質上是一種嚴重的不安全感,深恐一步沒做好就會招致投訴,那不如寧愿做到越界,也絕不留下一絲被投訴的可能性。沒想到用力過猛,反倒出現意外社會效應,帶來額外的風險。
為了克服內心對于考核或者投訴的不安全感,而拼命壘高心理安全城墻,或者加寬心理護城河,這種做法,是所有形式主義的重要來源。
今天我們看到的基層嚴重的形式主義,幾乎都是為了應付來自上級或者各方的考核和監測壓力,為了降低不安全感,或者出于免責心理,他們以程序繁復到密不透風的表格、留痕、臺賬、圖表,以及興師動眾地調動群眾配合表演,都是為了向上面和各方證明,我已經盡力了,再出現問題,那就是天意,而天意屬于不可抗力,不在問責范圍之內。
而基層這種形式主義做法,他們不應該受到過分批評,因為來自上面的各種壓力,才是形式主義的根源。各種不切實際的要求,和連篇累牘的文件,其實也是上面“輿情焦慮”的表現。他們希望下面做到完美,一根一線都能放置到位,就可以避免輿情出現,他們下來考察或者檢查的時候,也是以各種留痕和臺賬作為依據的,一切形式齊全,就是萬事大吉。但是未料到反倒催生了嚴重的形式主義。
所以我們會發現,當下各地的“輿情焦慮”,本身就是極大的風險因素,因為這種焦慮會促使他們進行更多的折騰、更多的內耗,反倒增加了輿情的引爆風險。正如海綿里的水,擠擠總還是有的,上級部門認為,各種風險因素只要細細梳理,總還是能夠梳理出來的,但是當你把海綿里的水擠出最后一滴后,手腕可能已經受傷了。
所以我的看法是,回歸常識,回歸日常,降低工作的完美要求程度,降低考核頻次,或許就是彼此放過,輿情壓力和輿情風險反倒降低。
今天社會各個行業領域的內卷、內耗、折騰,主要就是為了應付各種考核和考察。形式常常取代了內容,成為今天很多中國人忙碌的主因。大中小學的老師,每天能有一半的精力放在正常的科研教學上面,已經算是高效率了。更多的時間就是填表格、做報表、反復寫重復材料、一天三匯報、迎來送往,等等。
上級也是苦不堪言,如果不能經常考察考核,就深恐工作不能落實,下面說不定就會出岔子、爆發輿情。這也是一種輿情焦慮的表現。
工作內容出點差錯倒常常問題不大,形式主義反倒導致真正的后果。這方面的一個案例是,當年在響水事故之后,來自高層的各種指示批示、督查排查動作十萬火急,潮水般涌至各地基層,本來預計新的事故發生可能性應該降到零,但是現實卻是,國內各地又隨即接連爆發事故,仿佛存在一個感應式的惡性反饋循環。傳統的壓力制導系統完全失靈,如同剎車系統抱死。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于上級各種檢查,主要是檢查各種留痕臺賬,地方企業花費時間應付形式主義,真正的安全生產防范事務反倒疏于管理。即便在平時,安全生產管理也是以任務繁重的形式主義留痕為主。形式主義導致真正的后果,這就是一個例證。
我們用上面的高考等案例來說明,各地的“輿情焦慮”反倒可能制造更多的輿情風險。開車上路,越催越慢,再催熄火,可能就是現實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