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郭有才到中專生逆襲:中國為何追捧“非典型”成功?
這一兩年來,關于人生成功,我們會發現一個較為顯著的現象,那就是成功的典型案例,往往來自于網絡之上,而現實之中的成功案例,卻很少被關注。
更簡單地說,很多成功案例是個直播間或者新媒體的流量現象,而現實中通過聰明才智和勤奮勞動獲得的成功,反倒被忽視了。
一、當下著名的“非典型”成功案例
比如,在堅守菏澤南站多年的郭有才,一夕成名,一時風靡網絡世界。越來越多的分析認為,郭有才的走紅背后,他堅持多年的演唱無疑是個重要因素,但是更重要的是,抖音算法在其中發揮了更為重要的作用,只有算法才能在瞬間引爆流量,將“潑天的流量”傾瀉下來,讓他瞬間為無數網民看到、聽到和關注。因此,郭有才的成名是個算法和流量現象。也因此,關于他的成功的看法,網民評價更多比較消極,認為將影響社會主流價值觀,鼓勵更多的年輕人模仿他的走紅之道。
再看董宇輝的走紅。正如東方甄選創始人俞敏洪所說,董宇輝的爆紅,完全不在事先設想范圍之內,是個完全的意外事件。就是說,董宇輝在直播間的走紅,也是抖音捧紅的一個流量現象。董宇輝走紅之后,引發了無數粉絲的熱捧,不光讓東方甄選的股價扶搖直上,也引發了更多的熱議。
還有那些網紅城市也是如此。越來越多的城市,不再將城市升級、城市服務和市民的滿意度當做城市成功的標志,而將成為網紅城市當做最大的成功標志。當然以此為目標,城市確實出現了變化,比如營商環境優化了,市民自覺自動宣傳城市,政務服務也提高效率了,但是顯然,人們看重網紅城市,背后主要是流量思維,人的因素和市民的意見,反倒邊緣化了,而這在以前,才是最重要的成功因素。
再如,通過一場數學競賽獲得較好名次而獲得關注的中專學校學生姜萍,一時爆冷出圈。但是人們并沒有注意到的一個現象是,在人們關注這個意外成功的時候,反倒沒有人會去關注排名更靠前的那些選手是誰。這是個有趣的現象。
我們總結如上的這些案例,會發現,今天人們更為關注的成功對象,往往是那些爆冷或者依靠流量走紅的網紅,而線下社會依靠實力和勞動獲得成功的案例,反倒缺乏關注。
比如,正規科班出身的演唱者,無論功力多么深厚,或許已經在國內外巡演多年,但是可能至今還是默默無聞,名氣和實力僅僅局限于圈子之內所知;
那些踏踏實實做實業的企業家,即便事業已經跟隨“一帶一路”走出國門,生意已經很大,但是也可能淹沒于那些頭部主播的光環之下,可能還是向主播供貨的供應鏈的一份子,僅僅戴著“供貨商”的標簽而默默無聞;
那些擁有更為成功經歷的數學大師,一直在各大名校辛勤耕耘的教授學者反倒默默無聞,只有像韋神這樣具有“天才怪癖”特征的人,或者像逆襲的中專生這樣,才會被人們關注。
雖然我在標題中將上述幾個案例稱為“非典型”案例,其實問題恰恰在于,上述幾個案例是今天的“典型案例”,而以前通過勤奮努力獲得成功的典型案例,在今天反倒成了“非典型”。
二、如何理解今天的這種現象?
1.這當然是個新聞現象
新聞是個極難明確定義的概念,研究者已經給出了很多種說法,但不光在傳統媒體時代難獲統一看法,更隨著新媒體時代的來臨,以及社會變遷的加速,新聞的概念快速演進到面目全非,傳統的一些經典定義在今天已經大大落伍。隨著新聞產業的衰落,研究者更是難以拿出與時俱進的定義了。
新聞是和人類本能的好奇心和對安全感的追求密切相聯的。就是說,一旦突然發生某個事件,人們會因好奇而圍觀,更因為不安全感而求解真相。因此,僅就其特征來說,突發性、新奇性并因此吸引受眾的眼球,應該是新聞的重要內容。
國內很多時候容易將新聞和宣傳混為一談,這當然是我們社會對于新聞的理解和實踐,但是新聞常常具有新鮮感和突發性,又能引發社會大眾關注的特點,這決定了那些日常存在很久的,即使是個巨大的存在,但是不一定就是新聞。正如我們居住的高樓大廈,是個巨大的存在物,外星人看起來很新奇,視為奇觀,但是我們日日面對,反倒熟視無睹了。
那些通過正規渠道獲得成功的人們,因為他們獲得進步的方式方法和路徑,比如考試、選拔、競賽等方式,因為是眾所周知并且代代相傳,人們反倒不再視為新聞,反倒是哪些突如其來、橫空出世的黑馬人才,會一舉收獲大眾的關注,比如當年通過民間海選而非官方選拔的“超女”比賽,一舉成為全民關注的現象級賽事。
因此,當上述多位網紅人物通過新媒體時代那種非傳統的、非典型的方式出名之后,立馬就成了新聞,一舉引發大眾的關注。
2.這也是個網絡輿情現象
所謂網絡輿情,本質上是由網民在網絡制造的一種抗爭性的、博弈性的利益訴求和情感表達。是普通網民和弱勢群體借助網絡杠桿,放大影響力,向現實生活中的權力和陋習宣示力量。是民間聲音和民間力量在網絡上的顯現。所以網絡輿情對于現實社會具有倒逼和改進的作用,成為一種高懸于現實社會之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具有一定的威懾力。
我們看上文提到的那些成功者,比如董宇輝、郭有才、姜萍等,絕大多數并非是由傳統的官方推選出來的,而是由網絡本身產生的,然后受到了網民的追捧,從而迅速風靡全網,成為網紅明星,走上人生的康莊大道。網民目睹了自己親手創造的明星產品,這也創造了一種歷史。而在以前,這些明星都是體制內的渠道創造的,都是通過體制認可的電視節目、領導頒獎、組織投票而產生的。
網民通過這種民間方式生產網紅,宣示了自己的力量,同時也包含了對以前現實社會中由權力包辦一切現象的不滿。網絡輿情的出現,本身也是一種權力的轉移,一些權力開始由官方向民間轉移,民生民主渠道增多,網民開始更多參與到社會生活之中,并且逐步發揮了更大的作用。一些重大輿情事件的爆發,是非曲直,往往由網民說了算。無數的留言、跟帖和情感情緒表達,會對地方政府帶來嚴重壓力,往往會敬畏網民、順應民意。
網民除了制造網紅,還往往自己選出自己的“群體代言人”,比如他們通過購買、聲援、同情等方式,將刀郎等人選做自己的代言人,認為他們低調、樸素,能夠為群體提供認同感,并增強群體的力量。
因此我們說,上面各種“非典型”成功案例,是個網絡輿情現象。
3.這還是個算法和流量現象
流量是個一言難盡的網絡現象。尤其在今天的算法時代,各種流量的爆發,背后常常是技術、系統和算法共同作用的結果,是技術開始經常性地占據網絡主導地位的體現。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出現和發展,未來或許會出現更多的獨立于人類的勞動和智慧之外的網絡景觀,乃至網絡奇觀。
今天科技界的熱錢投資、網民的踴躍試用,以及各國政府出于競爭而推動的無序競爭,都在推動一個技術奇點和突變臨界點的到來。人類社會正處于一個前所未有的發展和價值的迷惘期,但是技術世界的進步,卻以確定性的節奏、爭分奪秒的步伐、不由分說的蠻力,在加速前進,目標就是人類社會。
我們今天看到的流量,常常混合了人類的各種灰色本能、力比多、荷爾蒙、獵奇心理等,而正能量反倒在其中僅僅占據了較小的一個份額。所以說,流量是人性的下水道。它無所謂好壞、也無所謂高尚或者卑劣。它就是一個人性現象,是真善美和假丑惡的混合物。流量對于人性明目張膽的渲染,成為人類社會放縱自身欲望的一個明證,或許也埋下了社會退步的風險種子。
當我們深夜聽到樓棟的下水管道里的飛流而下的激流聲,其實那就是網絡流量最為真實的寫照。那里既有人類的排泄物,也有高價購買來的化妝品,還有因為感動而流下的淚水,和勞動后排出的汗水。
流量導致了這樣的現象,那就是人們看到的永遠是流量之海上面的巨大浪花,而海面之下的更為豐富的場景,反倒被忽視了。如同鯨魚噴出的水柱,人們只關注這個巨大的噴泉般的景觀,反倒忽視了身軀龐大的鯨魚。在流量之海的海床上,有無數的奇珍異寶,但是人們選擇了習焉不察,或者說,流量導致了認知的偏差,人們再也看不到海底的景觀。
我們今天看到的很多網紅現象,具有算法推薦流量所需要的多數特征,比如獨樹一幟的風格、挑戰世俗的勇氣、不拘一格的鮮明個性等,反倒那些傳統做法很難獲得流量。一些老的賬號如果一直推送同質化的內容,反倒會慢慢邊緣化,流量慢慢變得枯竭。這也導致了網紅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
但是算法這種流量推薦,也將改變社會的運行法則。這種流量規則推動社會處于變動不居的創新之中,也塑造了網民對于獵奇和新鮮事物的偏好。一個穩定運行的社會,反倒會被網民厭棄,人們追求更多的精彩,和更多的火花。時間長了,傳統道德就會在這種不斷的擦邊和探底的嘗試中,慢慢被改變、被破壞,道德邊緣被拓展,新的區域會在短期內成為灰色地帶,會生產更多的流量。網紅是算法社會派來的刺客,本身意味著某種社會風險。
在很多方面,今天的算法正在和智慧、勞動、機遇一樣,成為我們社會的底層邏輯,成為一種生產關系,也正在重構我們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