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禁止制造銷售殯葬用品,背后是不受制約的權力
3月26日,南通市發布《禁止制造、銷售封建迷信殯葬用品的通告》,要求全市范圍內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制造、銷售冥幣紙錢、紙扎實物等封建迷信殯葬用品,違反該通告規定的,由縣級以上民政部門會同同級市場監督管理部門予以沒收,可以并處制造、銷售金額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罰款。
通告一出,“南通禁止制造銷售封建迷信殯葬用品”一事登上各大平臺熱搜榜引發網友熱議。
01 輿情趨勢 / BORYOU TECHNOLOGY
根據博約新媒體大數據輿情監測中心數據顯示,3月36日至4月1日共監測到相關信息50727條,全網互動聲量3.11億,覆蓋微博、微信、客戶端等多個平臺。新浪微博平臺#江蘇南通禁止制造銷售殯葬用品# #南通全市禁止銷售殯葬用品# #南通回應禁止銷售冥幣紙錢#等話題登上微博熱搜榜單,引發全網討論,累計閱讀超6.4億。
1、輿情走勢分析

輿情走勢圖
從輿情走勢來看,3月27日,媒體報道“南通禁止制造、銷售封建迷信殯葬用品的通告,違規者將處以罰款”引發熱議,央廣網、中國經濟網、中國網、光明網等主流媒體介入傳播報道。3月27日,南通市殯葬協會秘書長發布《提倡清明祭掃移風易俗》,當地殯葬協會回應稱,清明正常祭掃不受影響。輿情熱度發酵升高并在27日達到輿情峰值。28日隨著媒體介入持續維持在高峰。28日后,相關話題熱度逐漸下降,輿情走勢趨于平穩但仍維持一定討論度。
2、信息來源分析

信息分布比例圖
從信息分布情況看,監測時間段內,監測到總信息50727條,客戶端是主要傳播平臺,共28032條(占比55.26%),其次是微博14763條(占比29.1%)、視頻5051條(占比9.96%)、微信1698條(占比3.35%)、網站761條(占比1.5%)、互動論壇396條(占比0.78%)、數字報26條(占比0.05%)。
3、關鍵熱詞

關鍵詞云圖
從關鍵詞云圖來看,本次事件討論熱度較高的關鍵詞主要為“封建迷信”“銷售”“禁止”“祭掃”“權益”等。
02 傳播觀點 / BORYOU TECHNOLOGY
網民觀點
1、譴責當地政府不尊重傳統民俗,懶政怠政的體現
大多數網民持反對態度,認為官方此舉借“保護環境”對傳統民俗造成了破環。
新浪微博用戶“等一下”表示,這算不算逐步消滅中國傳統?新浪微博用戶“橋都麻豆”表示,少數民族叫民俗活動,漢族叫封建迷信。今日頭條網民“風吹耳語”表示,那把寺廟也拆了吧,燒香也是封建迷信,古代很多節日也是封建迷信起源的,一并都禁了吧。今日頭條網民“擁抱溫柔的葉兒”表示,民俗和迷信有區別的吧,衍生的一些迷信東西治治還行,不能一刀切啊,那過年貼門神是不是也給劃到封建迷信?知乎網民“0向光0”表示什么都要管,什么都管不好;大事管不好,小事胡亂管。抖音網民“小西瓜xigua”表示什么都要管,焚燒冥紙只是祭掃中的環節,跟獻花等行為是一樣的,談不上封建迷信!有關部門可倡導通過鮮花祭掃等祭奠先人,但不該以“封建迷信”,一刀切禁止人們焚燒冥紙甚至處罰制造、銷售冥紙的商戶,這樣的管理是缺乏對歷史和社會民俗的尊重!是缺乏人情味的,應慎重對待。
2、理解官方的行為
部分網民認為從環境保護的角度看,認為官方做法的合理性。
新浪微博網民“紅塵里的小和尚”表示,作為年輕人,本來就覺得被家長拉去掃墓是挺麻煩的事,緬懷的方式很多,送花植樹等等,何必局限于燒紙呢?新浪微博網民“拜拜”表示,祖宗先人和燒紙幣有什么關系?紀念先人必須要這種紀念法嗎?封建迷信思想有些人極嚴重的。知乎網民“發會呆先”表示,移風易俗只能一步步推進,提倡“綠植花卉”替代“燒紙”是一個辦法,有利于環境。
3、質疑境外勢力滲透
新浪微博網民“純茶不是茶”表示,查查通過,發布這種公告的人是怎么進入隊伍的,是不是有勢力給安排進來的第五縱隊。新浪微博網民“雷子佛系電商”表示,無法理解,感覺是間諜行為。新浪微博網民“春在歸”表示,打著環保的名義,把中國傳統一點兒一點兒的蠶食殆盡。
媒體觀點
1、央廣網:不該以“封建迷信”為由簡單粗暴禁止
在清明節掃墓祭祖,這是我們中國人自古以來追思緬懷祖先的方式。在人們日常觀念里,焚燒冥紙只是掃祭中的一個環節,跟獻上鮮花之類表達感念的行為是一樣的,談不上是封建迷信。有關部門可以倡導人們通過鮮花掃祭、植樹緬懷等綠色環保的方式祭奠先人,但不該以“封建迷信”為由簡單粗暴禁止人們焚燒冥紙,甚至處罰制造、銷售冥紙的商戶。這樣的管理是機械式、不切實際、缺乏人情味的,應該慎重對待。城市管理是系統工程,要講法規,也要看傳統習俗、世情世理,不能為方便管理而顧此失彼,更不可“一刀切”。
2、紅星新聞:城市管理不能簡單“一刀切”
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制造、銷售冥幣紙錢、紙扎實物,看似為人民群眾好,但“一刀切”的方式似乎又顯得置“民”于不顧,忽視了人民群眾最樸素的祭掃情感,多少也暴露出權力的傲慢與任性。
3、南通紀事:禁售傳統祭祀用品影響社會、經濟穩定
南通紀事指出,禁止制造、銷售傳統祭祀用品,可能對當地的民俗文化造成傷害。政府“一刀切”地禁止這些用品的制造和銷售,可能會破壞民眾的傳統習俗和文化認同,導致社會文化多樣性的流失。如果政策執行不當,可能會引發一些非理性的行為,從而影響社會的穩定和秩序。此外,禁止制造、銷售傳統祭祀用品,可能會擾亂市場秩序,影響經濟運行。政策的實施可能導致一些非法交易的增加,擾亂了正常的市場秩序,影響了市場的穩定運行。
4、極目新聞:移風易俗豈能靠“一禁了之”
社會在不斷發展進步,一些習俗的確會逐漸被淘汰,或是發生變化,倡導文明祭掃,維護公共安全,改善環境質量,弘揚新風正氣,都是良好的愿望,也是努力的目標,但在推廣和實施的過程中,也要保留對傳統民俗的尊重,循序漸進,讓大家真正從內心去接受新的方式和風氣,主動踐行文明祭祀的新理念,而不是用一紙禁令,生硬地改變民眾延續多年的生活習慣,這樣不但難以有好的執行效果,還會引發民眾的不理解和不支持。
專家觀點
封建迷信不應隨意定論,移風易俗需要循序漸進。民俗學家趙書表示,“封建迷信”涉及到如何定性,是否符合現代社會的要求,不能隨意下結論。趙書認為,售賣殯葬用品是否歸結為“封建迷信”,要看性質。“比如售賣過程中有騙錢行為,那可能就涉及迷信。”此外,趙書認為,各地對殯葬用品也有不同要求,實際也要考慮當地情況。關于是否需要禁止售賣,趙書認為要建立在一定前提之上。在推行綠色祭掃的過程中,趙書強調,習慣改變需要時間,對于傳統祭祀的改變不應硬來。
形式本來就是多樣化的,沒必要非得統一。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熊威表示,從社會治理的角度看,這類規章肯定是推行文明祭祖、移風易俗進程的組成部分。其關鍵是考慮因地制宜,既要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同時也要考慮不同文化、不同人群的需求。比如,在城市里面,可能很多人會選擇鮮花祭祖這樣環保一些的方式,而農村里面可能會選擇偏向傳統的祭祀方式。
充分尊重民俗、合理引導。新華財經專欄作家周運南指出,當前喪葬用品中確實大部分是可以去禁止,但里面也有些東西也是歷史文化中的一小部分。“比如最常見的冥幣,這已經化身為民間一個寄托哀思的載體,當然也可以去研發可快速降解的新冥幣,提倡只擺放不燃燒。所以在制定涉及千年來民風民俗的法規條例時,切忌盲目一刀切,可以分類禁止、合理引導、尊重民俗。”
03 輿情總結 / BORYOU TECHNOLOGY
針對南通市發布的禁止銷售封建迷信殯葬用品的通告,建議相關部門在執行該政策時,加強對民眾的宣傳和解釋,以便讓大家了解該政策的目的和意義,以及推廣更環保、更文明的祭掃方式。
為紀念和緬懷先人,我們應當鼓勵廣大民眾采取更為環保、健康的方式來祭掃。例如,通過植樹造林、種植花卉、參與慈善捐贈等活動,不僅能夠表達我們對先人的思念之情,更可以為我們所愛的地球環境貢獻一份力量。政府應當積極發揮宣傳和組織作用,引導民眾轉變傳統觀念,增強環保意識,推動這些綠色、健康的祭掃方式成為社會的新風尚。
在城市管理中,應該充分考慮傳統習俗和世情世理,不應簡單粗暴地禁止民眾的行為,而應該通過宣傳和引導等方式,逐步推廣更為文明、健康的祭掃方式,讓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相互融合,實現城市管理的科學化和人性化。引導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并推動祭祀方式的轉變。
針對商家,政府可以提供相關的轉型升級指導和政策支持,鼓勵他們轉向生產和銷售符合環保、健康標準的殯葬用品,以此推動產業升級和轉型,促進殯葬用品市場的健康發展。
為了避免“一刀切”和不合理之處,建議相關部門制定詳細的細則和規范,明確禁止制造、銷售的具體范圍和標準,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平衡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關系,同時注重社會各界的反饋意見,形成更加科學合理的管理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