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全網“屏蔽”這個說真話的孩子
在清明節前的最后一段時間,一個短視頻突然在網絡爆發了,農發行的輿情就這樣被引爆了。
從視頻以及相關介紹看,是課堂上一個小學生面對鏡頭在學造句,他說:
“我長大以后想當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的行長,繼承我的爸爸。因為我的爺爺是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的行長,我的媽媽是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副行長,所以我想繼承我們的家產?!?/p>
一臉稚氣的小朋友,童言無忌地說出了自己的理想,但是因為透露了太多的敏感信息,一下子點燃了網友的情緒。在今天就業艱難的形勢下,年輕人熱衷考公考編成為反常的時代潮流,“體制內三代”等話題一直高熱不退,這種視頻的敏感性是不言而喻的。
我們從輿情分析的角度看,如果這視頻的放出是有意之舉,那么選擇的時間是深思熟慮的,在假期前的最后一段時間,行為者理解了體制的程序科學,假期內攔截或者應對輿情的效率也會大大降低;從農發行的角度看,能在假期開始的最后一段即將“關燈下班”的工作時間內,面對著輿情突然爆發的“遭遇戰”,還能迅速展開行動,盡快調查并對外發出信息,這種輿情敏銳性和做事效率也是值得點贊的。
一、不要讓網絡輿情殃及孩子
現在主要關注兩個人:
一個是放出視頻的人,無論他是有意還是無意的,都屬于群眾監督的行為,是無可厚非的做法,要防止成為被報復的對象;
第二個就是這個懵懵懂懂的小學生,希望大家就事論事,不要讓網絡輿情和敏感情緒殃及這個無辜的孩子。這也是我們提出,希望全網“屏蔽”這個孩子的原因。如果因為輿情的爆發,而波及孩子,讓他受到傷害,或者感到愧疚,幼小心靈留下陰影,那真是太不應該了。
人是環境的產物,孩子有幸生活在了一個兩代都在銀行工作的條件較為優越的家庭,他的所思所想難免受此影響。無論如何,他是一個熱愛家人的孩子,對于親人從事的職業和就業的單位懷有深厚感情的孩子,并因此孕育了理想,都是值得鼓勵的積極的事情。不能因此挫傷了孩子的心理,以及他的精神世界。所以希望學校、家庭和社會,能讓他無視或者忽視當下的洶涌的網絡輿情,編織一道防護網,就讓他在自己的世界里無憂無慮的自由成長吧!
至于他所說的“繼承我們的家產”,大家笑笑即可,那應該是孩子用詞不當,即便他表達的就是想“繼承家產”,但對于孩子幼稚的思想來說,公共財產和家庭財產哪能搞清,這句話是很難用對與錯來評價的事情。
孩子只是一面清澈的鏡子,照出了現實的問題。
這個問題就是網民眼中的“體制三代”以及就業不公平的問題。這在當下體制和編制成為關注焦點和緊缺資源的時候,更早進入體制內工作的人群,其后代有更大的可能性進入體制,完成了體制內優越位置的再生產,以及網民所說的“體制傳承”,這是讓那些倍感就業艱難、缺乏家庭資源蔭庇的人們感到耿耿于懷的。
這當然是一種不平等,也暴露了現實工作中一些缺陷。這種網民的不滿,作為壓力肯定已經傳導到了相關部門那里,這有助于更為科學而平等的考編考公的制度設計,并在現實錄取中體現公開公平的錄取原則。
二、引出了一個深層次的社會問題
這其實引出了一個深層次的話題,也是在多年以來的考公考編工作中,一直沒有進行公開探討的問題,那就是考公考編錄取的效率和公平問題。這個問題,或許多多少少導致了今天“體制三代”引發網民不滿的現象。
重要考試錄取中的效率和公平,從來都是問題。即便在封建社會中的科舉考試,成績當然是首要原則,但是有時會導致嚴重后果。比如明代洪武年間發生的“南北榜案”,由于會試錄取者都是世代讀書的江南士子,北方社會一時大嘩,朱元璋就殺了主考官,并重新考試,錄取者全都是北方士子。這種新的不平等,發展到明朝,科舉考試就干脆分為南、北兩榜,分別錄取。政治平衡和區域平衡是舊時的統治者不得不關注的問題。
再以當代作為資源稀缺的985高校來說,常常引起其所在東部省份的群眾不滿,因為他們并不能因為地利之便而獲得更多的錄取照顧,從國家的層面來說,非常之多的錄取名額需要向中西部落后地區傾斜,錄取那些教育資源欠發達的地區的考試入讀985高校。原因很簡單,這有助于政治平衡,并從教育層面長遠解決當地的發展問題。
高考已經非常注意效率和公平的問題,但是考公考編作為近年來興起的重要考試,筆試成績和面試成績依然放在優先的位置。尤其考公考編是為國選才,各個崗位要求各有側重,這就使得更多時候需要效率優先,公平體現得并不明顯。而且考公考編常常進入了微觀層面的具體操作,國家在宏觀層面很難進行政治平衡的操作。
這就導致一個現象,那就是家庭出身較好或者來自發達地區的畢業生,在考公考編中獲取優勢地位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他們往往自小獲得較好的教育,父母言傳身教和潛移默化,親朋好友也會加以指點,這在重要考試和面試中無疑會加分的。而家庭出身普通和來自欠發達地區的孩子,他們自小埋頭學習,錯過很多可以掌握的技能和知識,這可能導致他們在重要的選拔性考試中,會遭遇不利局面。
人們因此觀察到,就是公務員的家庭,他們的孩子有更大的概率在考公考編中獲勝。再比如,國內不少優秀大學為了鼓勵素質教育,在單一的高考分數之外,增加了更為多元的錄取指標,但其后果卻是,清華、北大等國內最好大學的來自農村的生源比例,呈現出降低的現象,因為素質教育的錄取指標,顯然是有利于家庭優越的孩子的,而農村的孩子,除了分數,其他方面是很難具有競爭力的。再從各個發達國家的現實看,來自最好大學的家長,其子女進入父母的母校,可能性也是更高一點,也是因為他們大學的錄取標準,并不僅僅局限于分數,還有更多的包含了社會資源的指標。
這種現象,或許部分地解釋了一些地方出現的“體制二代”“體制三代”的現象。比如本文說到這個農發行后代的孩子,如果他的爺爺和父母都是農發行的領導或者職工,那么如果孩子長大之后,進入農發行或者其它銀行的可能性,應該會更大一點。除非有類似的競業規定,或者相關的回避制度,否則這種優勢是很難避免的。
當然,類似農發行這樣兩代人以及夫妻二人都在同一系統任職的現象,確實讓網民觀感不佳。他們總部已經對外說明關注到了此事,如果當初進入或者提拔有問題,那自然會有個說法的,畢竟網民已經進行了監督。
但是,如果萬一能查出錄取或者提拔中有問題,反倒不是個問題,就怕查來查去,各個程序都沒有問題,這才是一個問題。因為一個看起來不公平的現象,卻查不出問題,網民會不滿意、不買賬,也意味著這是效率和公平的社會問題,會強化“階層固化”的印象。
而且,網民對于該行釋放出來的信息也有些不滿。據中國證券報消息,農發行相關工作人員稱:比如說,小孩子的父親確實是一個支行的行長,但是說其母親是個“普通的科級干部”。這種信息有很明顯的加工痕跡。父親作為支行行長沒有說明行政級別,母親作為科級干部完全有可能就是孩子所說的副行長。人們傾向于認為,孩子的童言無忌里,透露的信息真實性是較大的。
三、對于這個事件的四個觀點
對于這個事件,我的看法是這樣的:
1、按照上面的分析,就是家庭出身在將來的考公考編中具有一定的影響,這就使得這個孩子的爺爺和父母都在農發行工作和任職,并非罕見事情。因為爺爺通過培養,兒子較為順利進入本單位,然后在本單位又找到了配偶,而配偶如果也很優秀,也不妨礙她走上領導崗位。這就是一種現實的選擇。當然,如果程序出了問題,那是違規問題,另當別論。
2、 或許社會發展到了一定的階段,總會出現一定程度的資源集中,條件好的家庭,會獲得更好的資源條件,這有可能是一種社會發展規律。正如今天的很多中產階層,都是通過高考改變了命運,都是當年的小鎮做題家出身,然后又迎頭趕上改革開放的時代,獲得了更大的紅利,并惠及后代。這就出現了這樣的結果,一個大家庭,只要有人領頭走對路,后代踩著腳印也走對路的現象。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政府作為社會資源的調節者和競爭環境的平衡者,有責任也有能力做好引導平衡,防止“贏者通吃”的社會不公現象出現。
3、社會競爭,往往并非個體的競爭,而是個體背后的家庭和家族的競爭。每個人都有家庭出身,也因此有了資源的不平等現象。人出身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卻有資源多少之分。這也毋庸諱言,尤其在今天內卷嚴重的時代,家庭的支持力量,不可或缺。一個人掌握資源的多少,除了和個體的奮斗有較大關系,但是往往也和家族家庭上一代人甚至更老幾代人的奮斗大有關系。今天的個體狀況,往往是上代人掌握社會資源多寡的直接結果。這意味著,我們今天簡單進行個體之間的橫向對比,是不公平的,也是意義不大的。
4、但是文明社會的意義在于,不能讓“出身論”成為命運的決定論。政府可以通過政策措施,為出身普通的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條件,并鼓勵他們樹立更高的目標,改變人生命運。“教育改變命運”曾經鼓勵了中國整整幾代人,無數的小鎮做題家因此脫穎而出,成為時代的佼佼者。理想和目標對于普通的孩子來說,尤其重要,畢竟,出身低微的孩子,最大的短板在于不敢抱有野望,不敢樹立更高理想。政府要發揮重要作用,一方面,要創造條件,推動各方成長作為重要目標,另一方面,對于競爭中的不公平不公正現象,要嚴格執法,防止“贏者通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