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個熱點輿情背后:對于當下“流量社會”的真實看法
新年過后剛上班,各種網絡熱點就層出不窮。除了湖南“解放思想”大討論吸引關注,美國推出的Sora又引發了國內一波焦慮。此外,無論是“秦朗巴黎丟作業”事件,還是上海女教師的不倫事件,都引發了網絡熱烈關注。
其中吸引人的一個現象,就是出現不少假冒的賬號來蹭流量,這使得事件變得更為撲朔迷離,這種現象值得解讀。
01
中國可能存在一個超大人口的“創新詛咒”現象。
那就是人口規模超大,整個國家就是一大片綠油油的韭菜田,企業和各種機構不需要創新,只要設法激發流量、收割韭菜,就能獲益很大。既然生產流量就能獲利,干嘛還要費神費力地去搞什么創新?所以就缺少創新和搞科研的足夠動力,做好流量生意就行了。
根據CNNIC去年的最新統計,中國14億人口,網民已經接近11億了,如此規模的網民,哪怕吸引其中一部分的點擊,也是個驚人的流量規模。
在網絡社會之前,人們做企業,還需要線下辛苦地出差、調研、問卷,但是現在百姓上網了,只要能吸引人來點擊,就能坐地收錢了。
這種情況下,就導致中國社會很難像美國那樣持續創新,引領高科技的發展,這就是超大規模的人口導致的“創新詛咒”。當然,這是一種設想和假說,但是從現實看,中國有無數的企業和機構都在開足馬力生產流量,甚至有人說,中國無論大小企業,經營模式總結起來都不過是“割韭菜”。
所以當下人們看到的中美的分工是,美國生產和引領高科技,中國負責技術落地,并找到割韭菜的模式,比如,在美國推出ChatGPT和Sora之后,中國第一時間就出現了很多賺錢模式,比如假冒ChatGPT的網站、AI賣課等。
02
所以,我們說當下正是“流量社會”,就在于各行各業都以流量當做頭等大事,整個社會都浸泡在流量的世界里。
媒體部門認為流量就是用戶群、就是觸達率,只要流量有了,就代表了深入人心了,就代表宣傳成功了,就代表媒介融合有了成果。但是這個觀念多年來遭遇了一個難解的悖論,那就是引爆流量的更多是一些離奇的、暴力的、娛樂的、灰色人性的東西,而正能量、主旋律的內容總是吸引很少的點擊量。那些需要學習和提升的東西,被認為要改造大腦、反人性的東西,網民往往并不喜歡。比如,這兩天貴州山火嚴重,但是更多媒體和平臺在關注上?!芭處熓录边@種糅合了情色和娛樂的熱點,山火很少有人關注。那么問題來了,如果流量是這樣的性質,我們追求流量到底為了什么?
企業和機構認為流量就是真金白銀,就是創業最好的回報。以前人們認為流量是一種“社交幣”,有了流量代表了社交頻度,但是現在看來,流量就是一種非常直接的“流量幣”,網民每一次點擊就是一次購買和交易行為,甚至每次點擊帶來的收益都是可以量化的,這就使得流量和現金一樣,不需要轉化就是收益了。為此只要能產生流量,打擦邊球、迎合人性中的灰色需求、擊破底線、利用算法制造虛假短視頻謠言等等層出不窮,社會道德遭遇嚴重挑戰。甚至可以說,社會正在為適應流量時代的需求,在急速拋棄舊道德,但是新道德尚未建立,只破未立,社會就顯得浮躁短視。
03
在流量世界里,有一個流量的“按鈕”和開關,那就是形形色色的網紅。在短視頻時代,網紅其實是個世界性的現象,看看Tik Tok里面,各國都產生了大量的網紅。網紅是今天社會里非常值得研究的現象。
當人們上了網之后,就變成了一個個電子,網紅影響了無數電子的動向,無數電子流動,就形成了流量。因此網紅成了網絡社會的一種組織機制和動員形式。我們在屏幕外看到了網紅的表演吸引了大量的圍觀,其實在網絡世界里,就是一個電子聚集現象。所以透過網紅能夠看清很多流量的真相。
網紅的產生機制,主要在第一次流量爆發之后,就會收獲大量的粉絲,然后就會有穩定的曝光率和流量。從2023年的網紅現象看,無論是唱“挖呀挖”而爆紅的黃老師,還是早中晚“三棲網紅教練”聞神,無不是一夜爆紅,然后開始走紅的。因此,爭取通過某個短視頻或者直播突然爆發,引爆流量,成為無數直播者的追求。
為此,各種直播者就開始蹭熱點,出現了假冒的“女教師”、“秦朗巴黎丟作業”假冒賬號、福建神像巡游隊伍中有人裝扮成“趙世子”嚴重冒犯地方民俗等。很多人會困惑他們為什么做出這種匪夷所思的行為?其實就是追求一種引爆效應,然后吸引大量粉絲關注,然后才有各種運營和收割粉絲韭菜的可能。
04
我們會發現,絕大多數網紅都是來自體制外的出身。他們只要有才藝,有勇氣和表演欲,就有可能通過某個短視頻一夜爆紅,然后獲得財富,然后改變命運。大學文憑在這場能夠改變命運的時代游戲中,首次被弱化到幾乎無關緊要的地步。
反觀體制內的人們,也是首次在這種改變命運的時代游戲中處于圍觀和邊緣狀態。他們不能拋棄通過高考、考編等無數選拔賽才終于獲得的精英階層身份和地位,來通過各種“土味”表演吸引粉絲獲得曝光率,然后再在短時間獲得名利。
就是說,網紅反倒成了體制外的普通人改變命運的專屬的機遇。因為體制內的人們主動放棄了這個機遇,他們不愿意放下身段和面子參與到這場流量游戲中來,他們只愿意付費圍觀。在體制內的人們看來,網紅依然是一種尚難定性、并不高級高尚的物種。
但是網紅對于中小學生、年輕人產生了莫大的影響力。有調查說,他們中的很多人的理想就是長大了做網紅。很難從道德倫理和價值觀的角度來評判這種影響究竟是好是壞,但是可以肯定地說,網紅模式是在讀大學之外,在中國出現的一種嶄新的成功模式,它客觀上稀釋了“萬人過獨木橋”的高考擁擠狀態,降低了大學文憑的含金量,使得人的多樣性有了被看到、被尊重的可能性。就是說,人生成功不再依靠考大學,而有了更多的可能性。這本身是社會進步的標志。
05
流量和網紅給中國社會帶來的挑戰是巨大的。
從道德和意識形態的角度來說,因為這兩者都是制度的組成部分,它需要人們遵從某種約束機制。但是網紅常常是體制外的,他們追求流量的時候就有巨大的沖動和動力,罔顧和突破道德和意識形態,因此對于傳統社會來說,是有挑戰性的。
更重要的是,由于流量的絕大多數構成,是來自中低收入群體的點擊,就是說,如果內容不能吸引中低收入群體的點擊,那就很難出現流量的爆發。但是中低收入群體在當下,由于對于資本、對于分配、對于社會公平,出現不少社會不滿情緒,他們就特別需要那些批評性的、反腐敗的、輿論監督性的、情緒性的、發泄性的內容,這必然倒逼網紅生產這種內容,雙方形成熱烈互動,但是對于體制和社會治理來說,則是挑戰和風險重重。
此外,網紅現象對于社會價值觀的沖擊和影響是巨大的,影響到年輕人的就業選擇、職業選擇和拼搏的賽道。那些真正的社會中流砥柱,如勞動模范、道德模范、科學家、專家學者反倒不被關注,人們在網絡上幾乎看不到這些人的身影,慢慢處于被邊緣化的狀態。這如何鼓勵年輕人以科研和實業為志向?
看起來,流量對于商業是有益的,但是作為泡沫,對于推動社會進步,比高科技差得太遠了。
06
流量讓媒體處于人格分裂的狀態。
一方面,他們常常批評流量對于社會的負面影響,另一方面,他們自己也需要流量,常常為了流量而拋棄很多寶貴的東西。比如,媒體的社會職責包括滿足群眾需求,和提升群眾的審美水平。結果,現在無不在將滿足群眾變成迎合網民,其中不少是迎合人性中灰色的、等而下之的需求,至于提升審美水平,則早就被媒體自己拋棄了。因為網民和流量不喜歡提升這種反人性的東西。
而很多主流媒體還受到意識形態和政治正確的不少約束,這意味著他們在發聲的時候,是“帶著鐐銬跳舞”,很多真話和實話不好說,只能說圓滑的話和正確的廢話。即便是批評網紅和流量負面現象的時候,也常常不能大張旗鼓地批評,因為很容易在批評一些社會現象的時候,冒犯一些敏感的東西。比如,昨天某主流媒體發表的《秦朗的作業沒丟,是新聞的靈魂丟了》,晚上朋友圈很多在轉發,但是突然這篇文章就“丟”了,誰也不知道是咋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