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航班價格不同,治理大數據“殺熟”需內外兼修
1月13日,河南鄭州一網民發視頻爆料稱,在飛豬平臺瀏覽鄭州飛往珠海的機票時,同一天、同一時間航班CZ6489在三部不同的手機顯示的價格不同,三部手機的價格分別為:400元、481元和1330元,價格差異顯著。
1月17日,飛豬平臺客服回應:平臺隨機優惠的額度有差異,絕對不存在大數據“殺熟”現象。
1月18日,“某平臺被曝3人買同趟航班價格不同”沖上熱搜。
1月19日,央廣網記者針對“同一航班價格不同”向飛豬平臺客服咨詢,客服稱平臺同一款產品不會對同等級會員顯示不同的價格,價格有差異可能與網速、系統更新、App版本等有關。記者通過測試發現,會員等級越低優惠力度越大。
人民日報、環球網、央廣網、中國網、中國經濟網、中國青年網中國經濟周刊等多家媒體介入轉載報道,引發網民熱議。
01 輿情趨勢 / BORYOU TECHNOLOGY
根據博約新媒體輿情監測中心數據顯示,1月17日0時至1月28日11時共監測到相關信息10859條。
數據顯示,自1月17日18時56分,自新浪微博賬號@冷暖視頻 發布相關微博后,輿情迅速升溫。#乘客3人同時買同趟航班價格不同質疑大數據殺熟##買機票遭遇大數據殺熟但平臺否認##為什么大數據殺熟屢禁不止##飛豬被曝3人買同趟航班價格不同##飛豬客服稱絕對不存在殺熟##飛豬回應大數據殺熟質疑#你有過被大數據殺熟經歷嗎#等話題相繼登上微博熱搜榜。1月18日12時10分,新浪微博賬號@梨視頻 發文稱“飛豬客服稱絕對不存在殺熟,正在確定具體原因”,該帖文獲得網民大量轉發和評論,此輿情熱度于18日達到頂峰。1月25日9時4分,法制日報發布文章“大數據殺熟調查”,環球網等媒體相繼報道,輿情熱度達到次高峰,隨后輿情熱度趨于平緩。

輿情走勢圖
關鍵詞云圖顯示,在本次輿情發酵過程中,“大數據殺熟”“價格”“平臺”等關鍵詞受到普遍關注。

關鍵詞云圖
02 輿情詳情 / BORYOU TECHNOLOGY
網民觀點
1、網民認為很多平臺都存在大數據“殺熟”現象,呼吁相關部門加強監督
當下社會民眾的衣食住行與大數據密切相關,網購在給網民提供便利的同時,一些平臺也侵犯了用戶的權益。網民反映,不僅是飛豬平臺“殺熟”,美團、淘寶等許多平臺都有“殺熟”現象,不同手機搜索的產品或服務價格存在差異,使網民感到不滿和失望,網民認為大數據應該用來為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而不是用來“殺熟”,呼吁相關部門應加強監督,為網民打造良好的網購平臺。
微博賬號@MonnaieK:“酒店也一樣,幾乎一樣的房型,第一天用飛豬定了優惠價,第二天就漲價,然后換美團有優惠價。第三天美團飛豬都漲價。再換其他app,多住幾天就發現全平臺都沒有優惠價了。”
微博賬號@偶家滴娃:“見怪不怪了,團購美食餐券每單差幾塊錢都遇見過,某寶價格也不一樣,不知道是分設備還是用戶等級。”
2、網民認為消費者應增強權益保護意識,避免被平臺“殺熟”
部分網民認為,大數據殺熟是普遍現象,不可避免,所以消費者要增強權益保護意識,在購買商品或服務前,進行多平臺對比,了解其價格,避免被平臺“殺熟”。消費者應注意防范個人信息被泄露,若是被“殺熟”,可以通過投訴、撥打消費者維權熱線等途徑維護合法權益。
微博賬號@云南曾穎:“有時候還得換著號碼看價格,不管哪個APP,我發現的奧妙,A號A價格,B號B價格,C號C價格,D號D價格,哪個便宜買哪個,精的像猴,斗智斗勇。”
微博賬號@尺八音:“說個真實事情,還是這周才發生的,我朋友圈一個朋友在美團上訂的機票比別人貴了600多元,找美團客服退差價,美團一直打太極,后打消協舉報投訴美團不但退了600多還多補償了300元。”
媒體觀點
1、人民網評:規范“算法權力”,才能消除“大數據殺熟”
平臺經濟本質上就是數據經濟,對于網絡平臺來說,各種用戶數據不僅是一種資源,更是一筆財富。依據先進的算法,網絡平臺可以形成精準的“用戶畫像”,這固然可以優化產品供給、提升消費體驗,但如果失去必要的約束,算法也可能成為無情的算計。究其原因,網絡平臺享有說一不二的“算法權力”:想要享受一種服務,就必須無條件遵守平臺的規則,并接受平臺算法的檢視。在“算法權力”的加持下,“大數據殺熟”不僅包羅萬象,而且往往更加隱蔽。
2、澎湃新聞:制定明確標準,營造誠信交易氛圍
考慮到平臺經濟的特點,要完全遏制“殺熟”是不現實的,也未必符合平臺經濟的發展規律。但是,不管是基于何種操作帶來的價格“異動”,至少該有明確的標準,讓消費者能夠有準確預判,能夠切切實實感受到平等、公平、誠信的市場交易氛圍。解決“殺熟”這個問題不該只是監管部門的事。平臺有責任,也應該有動力去主動化解縈繞在消費者頭上的“大數據殺熟”疑云,多一些能夠讓人信服的自證。且不說,這有利于增進消費者對平臺的信任,更重要的是它關系到平臺與個人關系的塑造。
03 輿情總結 / BORYOU TECHNOLOGY
近年來,大數據“殺熟”現象時有發生,嚴重損害了消費者合法權益。春節將至,即將迎來出行高峰,網民使用網絡平臺購票、訂酒店等服務的頻次增加,因此“殺熟”等相關信息更易刺激輿論神經。因大數據殺熟具有即時性、隱蔽性、模糊性和復雜性等特點,消費者難以發現也很難舉證維權,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大數據“殺熟”屢禁不止。
一方面,企業需形成行業自律,自覺遵守各項規章制度,合理使用大數據技術,維護消費者各項權益,為消費者提供多樣化選擇。企業應依法采集和使用用戶個人信息,根據用戶興趣愛好和消費習慣提供更有針對性的商品和服務,但同時也應提供不完全針對消費者特征的選項供其選擇。雖然平臺以營利為目的,但不能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差別對待粘性較高的用戶,平臺應營造公開透明、誠信的交易環境,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
另一方面,相關部門應加強對網絡平臺監管,加大對“殺熟”行為的處罰力度。針對平臺“殺熟”現象,可考慮由市場監督部門牽頭,與工信、商務、網信、文旅等部門形成監管合力,明確平臺違規行為,引入外在制約機制,提高企業違法成本,嚴懲“殺熟”行為。同時重視消費者投訴,積極查處平臺違規行為,提高執法效率和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