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近日兩個熱點事件的風險提示
近日,兩個社會熱點值得關注一下。一是哈爾濱冰雪世界連續“火熱”出圈,該地乘勝追擊,使得該市一舉成為網紅城市;二是“女高管違法開除員工”的短視頻火爆,引爆了打工人群體的憤怒,并產生系統風險。我們就這兩件事包含的風險因素探討一下。
一、從哈爾濱走紅看流量的“雙刃劍”風險我在上一篇文章中,談到今天的網紅和網紅城市的出現,當然是在城市自身具備優越資源稟賦的基礎上,地方相關部門結合創意傳播的結果,但是也要重視短視頻平臺在今天的造神作用。短視頻平臺會優先推送那些新鮮的、異質性的、被判定具有流量潛力的內容,在算法作用下,可能會突然引爆流量,起碼在某個地域引發集體性的關注,從而帶來足夠的流量。地方再因勢利導,炮制無數“小作文”,網紅城市就這樣成為網民的認知。這種造神運動具有極大的偶然性和運氣成分,當然前提是城市足夠有特色,以及地方也夠努力。由此伴生的一個現象是,那些老網紅因為內容不夠新鮮,反倒被平臺降低推送頻率,慢慢沉寂下去,被流量潮汐慢慢推到沙灘之上。哈爾濱成為最新的短視頻平臺制造的幸運兒,地方也積極打造較好的營商環境和文旅環境,較好地承接住了這一波流量。但是如果說流量帶來的都是歡聲笑語和正能量,恐怕未必,從網絡上看,地方已經開始出現一些負面輿情,不過一時沒有引發大的影響罷了,但是不能確保接下來沒有更大的輿情發生,實際上,其輿情風險一直如影隨形。這也是我寫作本文的一個目的,就是提醒網紅城市背后的相關風險。流量是具有風險的,巨大的流量,其風險級別也相應地會提升。我們可以將大型流量形容為大水漫灌,總會給所在城市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如果城市已經做好了準備,流量來了尚無大礙,但是如果城市并未做好準備,僅僅是依靠優越的文旅條件和地方的大聲“吆喝”吸引來了流量,反倒風險大增。簡單來說,面對流量,有如下幾個問題需要回答:城市出臺服務規定了嗎?城市管理者和市民就優化營商環境形成共識了嗎?地方組建突發事件應急隊伍了嗎?大量游客進入城市之后,城市接待能力夠嗎?各大商家有城市形象和城市品牌意識嗎?是服務優先還有磨刀霍霍?能做到如同淄博燒烤那樣足斤足兩嗎?游客和地方居民起沖突的時候,地方能做到寬宏大量嗎?等等。如果這幾點大家都沒把握,那流量就意味著風險。尤其民風淳樸或者民風耿直彪悍的地方,民風未開,情緒情感“內存”有限,一旦被流量打破地方生態平衡,常常引發沖突。官方的地方保護主義和民間的面子心理,一旦結合就醞釀著網絡輿情。以哈爾濱來說,以冰雪世界作為賣點,本來就有風險,因為前幾年的雪鄉宰客事件已經沉淀為灰色網絡記憶,導致了東北在很多人印象中營商環境并不友好。再以此次流量的主打網絡標簽“小土豆”來說,一開始看到讓人有點懵,后來理解了原來是哈爾濱地方百姓熱情稱呼那些較當地人個頭矮小、又包裹著厚厚羽絨服的南方游客的“愛稱”,就感覺更困惑了。雖然是昵稱,但是這個詞無論是其意蘊和形象來說,都是一種矮化和歧視,地方宣傳和文旅部門怎么就能大膽地允許這樣的稱呼直接放上網了呢?不怕引起地域歧視和文化歧視風險嗎?其實眼下在網絡上對這個稱呼的質疑已經出現很多,不能保證在將來某個場景中,這個標簽含義突然反轉。這個現象其實也提醒地方,關于宣傳需要提高自己的輿情意識和風險意識,因為很多詞匯標簽聽起來熱情大方,在地方也是見怪不怪的家常用法,但是一上網傳播,就會變成一個風險因素。東北人總體上比較心直口快,再加一些僅僅流傳于地方的俚語、口頭禪,地方覺得無傷大雅,甚至在“二人轉”中可能會增加喜劇效果,但是和外來游客交流起來,尤其在情緒不佳的時候,可能引發沖突。近日大家注意到一個來自東北的負面新聞,說是游客劉女士自曝花358元報了哈爾濱雪鄉兩日游的團體,導游強售套票未果,就在爭吵中態度惡劣地大吼:“不玩就上車撅屁股等著,不愿待就走!”這種語言可能是地方俚語,但是在外人聽來如此粗俗不堪,也讓人對地方印象飛轉直下。導游本來應該是個流動的風景線,也出現如此低級問題,可見地方的服務意識,依然有待加強。雪鄉多年教訓,依然未能轉化為改善行動。問題還在于,事件發酵后,當地回應稱,是游客先罵人,涉事導游已被暫停帶團。這個官方回復,怎么看都是非常別扭、不合格的。地方官方回復理應站在更高層面上進行道歉,以最大程度地降低網民留下灰色印象的可能性,但是偏偏要加上一句“是游客先罵人”,導致網民感覺如鯁在喉,覺得我是來消費的,給你們貢獻GDP的,結果不光沒了快樂,還要被潑污水,這誰能服?他們的跟帖留言能不帶火氣嗎?也肯定會傳染給其他網民。因此,地方狡辯和強詞奪理,道歉的效果被沖淡很多。燕博士在此提醒,官方要道歉就敞亮痛快地道歉,絕不要拖泥帶水、遮遮掩掩、邊反駁邊道歉,這樣效果其實很差。道歉不是辯解,更不要說游客有錯在先,道歉是為了修復地方形象服務的,具有戰略性意義,而不是簡單地為了給自己掙面子。簡單說來,東北文化發達,是國內少數出圈的地方文化,地域色彩濃厚,百姓顏值較高,性格偏于樂觀直爽,對于“東北人”稱呼具有強烈的人群地域認同感,對于發展抱有強烈的期待,但是需要理解的是,由于地域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較東南沿海等地域依然落后不少,近年來更在網絡的人口外流、經濟下滑等話題渲染之下形成“印象塌陷區”,那么表現在服務意識、城市形象維護意識、溝通交流意識、輿情意識等方面,就會大大落后,在接待外來游客的時候,難免會起沖突,而沖突發生之后,如何應對,反倒又成巨大難題,由此可能陷入惡性循環。所以對于哈爾濱來說,風險長存,需要警鐘長鳴。為此地方應該緊急行動起來,捷徑就是趕緊向淄博學習,在官民的觀念意識領域里,強力并專門開辟一條“便民”綠色通道,或者服務廣場,以便這波流量更為安全穩妥地在當地回旋。
二、高管囂張的根源在于思維維度太低近日的另外一個熱點事件,就是發生在北京的一位高管在開除員工時候,因為囂張、霸道表現被拍視頻上了網,引發打工人的憤怒,由此火爆。在當下打工人群體充滿悲情氛圍之下,開除員工還如此囂張,一時引發眾怒。一開始網民打算為這位“囂張姐”找個有背景的東家,比如某個國企央企,這樣可以集體問責單位,以倒逼處理這位高管,但是馬上被辟謠,原來是某個制造芯片的高科技公司。就在網民炮口失焦、不知所措的時候,被開除的員工發文了,隨即圍繞公司的更大危機被引爆,并且可能出現更大的連環危機。據介紹,公司創始人是作為杜克教授的學者回國創業的,而且是以關鍵的芯片為突破口,但是員工爆料說公司使用了山寨軟件,可能產生巨大后果。我們知道,版權問題始終是個巨大風險,而且很多高科技公司的贏利模式之一,就是套取政府的啟動和鼓勵基金等。尤其芯片領域,國家海量資金砸下去,很多公司套利后就宣布項目終止。人們自然難免也會如此聯想。此外,還有更多的風險后果,也未可知。我們由此看到,由開除員工引發的危機,終于燒到公司身上,并可能將地方芯片產業拖下水,因為誰也不知道使用山寨軟件是不是地方的一個“生態”。一個由高管放任脾氣、恃強凌弱的行為,終于引發了系統性風險。我們由此得到一個什么教訓呢?首先就是我們很多人,尤其是強勢人物、領導干部、管理者在考慮利害關系的時候,往往僅僅是從朋友圈思維出發,而沒有從更高的網絡意識出發,這本身就是風險因素。比如這位“囂張姐”粗暴對待自己的同事(看起來應該沒有意識到有視頻拍攝)的時候,口口聲聲說她有關系,走仲裁、打官司她都不怕。她的關系應該是真實可信的,但是問題在于,所有這些關系能力只是在她的朋友圈范圍內,但是矛盾一旦上了網,就進入了更高維的網絡世界,突破了她的朋友圈的能力范疇,就要接受全體網民的圍觀和拷問了,這個時候即使你有最大能量的朋友圈,也是無能為力。我們一定要注意,即便特權朋友圈,也是懼怕輿論的壓力的。輿論是人類進步到文明社會的標志性成果,對于特權和不公具有降維打擊之力。以朋友圈對抗網絡世界,以權力對抗輿論,那無異于以卵擊石。再者,每個人都要絕對敬畏平民的尊嚴,尊重周圍所有人,更需要敬重同事。有一本書特別好,叫做《我就喜歡你看不慣我又干不掉我的樣子》,因為這才是法治社會的本來樣子,它保障了人的自由。如果你看不慣人家就要干掉人家,那不就是黑社會或者強權特權嗎?必然會引發眾怒。所以最好的社會,就是人與人之間,每人帶著個性,尊嚴完整,但彼此尊重,保持距離。但是“囂張姐”這樣顯然就冒犯了眾怒,并引發人肉,也殃及公司和整個行業。為什么說要絕對尊重同事?正如美國有一句俚語,“最危險的敵人就是前妻”,因為前妻就是你的前同事。她知道你所有的秘密,以及最見不得人的隱私。搞翻了,那就是炸彈。當“囂張姐”以如此粗暴態度對待知道公司秘密的同事的時候,已經意味著危機的爆發不可避免了。這個事件,以及更多的類似事件暴露了一個現象,那就是我們無數聰明人和能干的人,在專業領域內是個能人,但是在面對文化和傳播的時候,大腦中常常僅有朋友圈思維,而缺乏網絡空間思維,而后者是個高維思維,是個需要學習和提升的能力。網絡輿情常常是個從天而降的降維打擊的危機,即便你是現實社會中非常優秀的個體,但是如果缺乏這樣的思維模式,那么社會風險就可能因你而引爆為現實危機,就如同達摩克利斯之劍一旦落下,常常就會出現嚴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