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研判 | “再見愛人”中的審判與獵巫: 輿情對男女的圍剿有何異同?
“再見愛人”自10月開播以來,從對“爹味男”楊子、劉爽的審判到“熏雞事件”后對麥琳的全網討伐,一檔綜藝節目將親密關系中的情感博弈鋪陳在公眾眼前。透過婚姻這場“以愛之名”的游戲,勞動與付出、自私與享受、道德與認知等諸多議題超越私密的家庭空間,進入眾聲喧嘩的公共場域,進而引發了輿論場上的“審判”和“獵巫”,一種在公共空間中對節目參與者的集體評判。然而,值得深思的是,這些輿論對男性和女性的“圍剿”呈現出截然不同的特點。
01
相關輿情反映梳理 /Boryou
1
麥琳的輿情風暴:從個體到群體的審判 /
自《再見愛人》開播以來,麥琳因其瘋癲、混亂、強勢的表現,迅速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從“青團事件”到“熏雞事變”,麥琳的一言一行都被逐字逐幀分析,甚至微表情都被截圖討論。網友對她進行了全方位的審判,扒出她的社交賬號,對其素顏照、學歷、笑聲、穿搭、口音等進行了吐槽和羞辱。在這場輿情風暴中,麥琳被貼上了虛榮、貪婪甚至“壞”的標簽。與此同時,麥琳的丈夫李行亮則像是一個完美的“受害者”,他深情、有邏輯、講道理。尤其在楊子和劉爽的襯托下,李行亮成了新好男人的代表。網友在李行亮的社交賬號下心疼安慰,義憤填膺地勸兩人離婚。在這場婚姻關系的討論中,李行亮似乎沒有任何問題,而麥琳則成了一個被圍剿的孤獨個體。
2
楊子的輿論失焦:“爹味”的質疑與消散/
楊子近期因參與真人秀節目《再見愛人》而再次成為公眾討論的焦點,他強調男性應當在家庭中居于主導地位,而女性則應當更加柔順傳統。其“爹味”言論和行為引發了廣泛的質疑和爭議。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事件的發酵,這種“爹味”質疑逐漸消散。在節目中,楊子與黃圣依親口承認曾有過婚姻危機,彼此之間還有諸多不滿。然而,在節目外,兩人又表現出親密無間的恩愛模樣,這種反差讓觀眾開始質疑節目的真實性,甚至有人認為這一切只是劇本安排。這也讓公眾開始更加關注他們夫妻之間的情感交流和互動方式,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了公眾對楊子個人行為的批判力度,對他的評價逐漸趨于調侃與平和。
3
葛夕與劉爽:婚姻審視與關系探討 /
劉爽和葛夕這對夫妻在節目中的互動相對較少,但他們的關系也引發了觀眾的關注。網民們對葛夕在婚姻中的過度付出表示深切的同情,認為她承擔了幾乎所有的責任,包括經濟支撐、生活瑣事和情緒價值,但并未得到劉爽的珍惜和回應。劉爽的不作為和冷漠態度引發了網民的憤怒,他們批判劉爽缺乏責任感和擔當,對葛夕進行精神打壓和欺騙,破壞了婚姻的基石。同時,網民們也對葛夕的勇敢和理智表示贊賞,鼓勵她追求自己的幸福和尊嚴。此外,網民們還深入探討了婚姻關系中的平衡與尊重、原生家庭的影響以及溝通與理解的重要性。
02
相關輿情特點 /Boryou
《再見愛人》中,每一對伴侶的問題都深深嵌套在性別化的社會期待中。觀眾的解讀往往基于男性或女性在關系中的“應然”角色。這些刻板印象塑造了輿情審判的兩個基本維度:女性被審判的是“情緒管理”和“付出程度”,女性則更多被評判“責任感”和“能力”。
女性的審判:“情緒化”與“矯情” /
女性在親密關系中往往被貼上“控制欲強”的標簽。無論是對伴侶的抱怨還是試圖解決問題的積極介入,都可能被輿論視為“管得太多”。麥琳甚至被指充滿“媽味”,這種指責背后折射出一種深層的性別偏見:女性被期待保持被動與順從,而非成為關系中的主導者。這種性別化的審判邏輯對女性提出了額外的道德要求。觀眾可能會質疑她是否盡到了一位“好伴侶”的責任,忽略了其背后合理的訴求。作為一檔真人秀,《再見愛人》中的情節經過剪輯與敘事加工,觀眾看到的情感沖突可能是片面的。這種呈現方式有時會放大某些人物的缺點,尤其是容易情緒化表達的女性,更容易在片段化的敘事中被定型為“問題制造者”。
男性的審判:缺位的“擔當者” /
對于男性,輿論往往聚焦于他是否履行了傳統的“家庭支柱”或“可靠伴侶”角色。如果一位丈夫表現出冷漠、不夠努力,或者被認為缺乏情感共情能力,他將面臨鋪天蓋地的指責,被貼上“冷漠”“渣男”的標簽。這種審判背后反映的是社會對男性長期以來作為“解決者”的期待:無論是經濟責任還是情感支持,男性都需要證明自己的“有用性”。但是,相比之下,男性在面對情感問題時,輿論的審判往往較為寬容。男性的情感問題通常不被視為“不可原諒的錯誤”,反而是“迷茫”的表現,甚至被認為需要“理解”或“包容”。觀眾往往會試圖從男性的行為背后尋找“原因”,如壓力、責任等,而不至于過度指責其個人道德的缺失。比如楊子在節目中的一些情感表現,因符合傳統社會對男性“堅強”和“理性”的期待,但相比女性角色,他的“過錯”往往得到更多的寬容,并且在輿論中不會被過度放大。
03
風險研判/Boryou
當前社會對兩性角色的期待處于轉型期。一方面,傳統價值觀仍占據主導地位,強調男性的責任與女性的家庭義務;另一方面,現代價值觀推崇平等與個體自由。《再見愛人》這類綜藝節目在展示婚姻和愛情關系時,可能會通過聚焦夫妻之間的矛盾、誤解和不合來增加戲劇性,從而引發這種觀眾的情感共鳴。然而,情節設定和對沖突的過度放大,加強了性別角色的固化和對立,甚至影響觀眾對婚姻關系的負面預期。尤其是在節目中的沖突未能有效解決時,導致觀眾對婚姻產生不切實際的極端負面認知,認為婚姻充滿了不平等、壓迫或無法調和的差異,從而縮小了社會對婚姻話題的討論空間與實踐可能。
04
對策建議/Boryou
節目組應在呈現沖突之余,更多關注嘉賓間的積極互動與共同成長,增強多元敘事。抑或通過邀請心理學家、情感專家在節目或社交媒體上解讀嘉賓行為,緩解觀眾的情緒化判斷。此外,節目可通過聯動社交媒體平臺,發起如“如何平衡婚姻與事業”“如何在婚姻中溝通”的討論,引導觀眾從個體爭議上升到社會議題思考。通過理性引導與內容優化,節目有望不僅成為情感觀察的娛樂作品,更是推動社會對婚姻與性別問題深思的重要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