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輿評 | 甲亢哥的真誠與李美越的算計:一場跨國互動的“表里”撕裂
2025年3月,美國頂流網紅 “甲亢哥”(IShowSpeed)開啟中國行,其上海、北京、長沙等城市的直播累計吸引超10億次觀看,成為全球現象級文化事件。作為隨行翻譯,擁有770萬粉絲的網紅李美越本應承擔文化溝通角色,卻因三次關鍵失當行為引發輿論海嘯。
第一次在上海理發店,理發師表示“臟辮結構復雜,解開后無法恢復”,李美越卻譯為“中國人嫌棄黑人頭發臟”,將技術問題惡意轉化為種族矛盾。第二次直播中用侮辱性俚語“chick”(小妞)指代中國女性,甚至詢問甲亢哥“要不要安排中國妹子”,遭對方當場拒絕。第三次面對熱情粉絲,李美越用英語稱“這些人不像正常人,像動物般吼叫”,被甲亢哥直接回懟“你才不正常”。
事件發酵后,李美越10天掉粉近40萬,央視《新聞周刊》對其畫面全程打碼,形成“官方否定,民間聲討”的雙重壓力。
1
輿情趨勢 / Boryou Technology
根據博約新媒體大數據輿情監測中心數據顯示,3月27日0時至4月10日19時共監測到相關信息77262條。
1
輿情走勢分析

輿情走勢圖
通過輿情走勢圖可知,相關話題自4月7日起討論度不斷升高,話題熱度呈波動狀態。隨著相關信息在客戶端、微博等社交媒體傳播,其輿情聲量在4月7日攀升至最高,相關信息傳播量為18090條,隨后,輿情熱度有所回落,但仍有相當的熱度。
2
信息分布情況

信息分布比例圖
從信息分布情況看,監測時間段內,監測到總信息77262條,客戶端是主要傳播平臺,共44686條(占比57.84%),其次是微博18851條(占比24.4%)、視頻11002條(占比14.24%)、微信1638條(占比2.12%)、網站919條(占比1.19%)、互動論壇164條(占比0.21%)、數字報2條(占比0.01%)。
3
關鍵熱詞

關鍵詞云圖
從關鍵詞云圖來看,本次事件討論熱度較高的關鍵詞主要為“李美越” “甲亢哥” “中國” “網紅” “翻譯” “道歉”等。
2
輿論觀點 / Boryou Technology
1
網民觀點
1.對李美越個人品德與職業操守的嚴厲批判
大量網友直指其利用中國市場流量牟利,卻在翻譯中刻意制造種族對立(如將理發師技術建議曲解為“中國人嫌棄黑人頭發臟”),甚至用“chick”等侮辱性詞匯指代中國女性,被斥“為流量無底線消費中國”。“中美混血”身份被扒實為“美越混血”,且被爆料婚內出軌、家暴中國妻子,被質疑“靠虛假人設騙取公眾信任,本質是文化投機者”。
新浪微博網友@是蓋世英雄玉椒龍 表示:李美越父親應該是越南的,姓氏是漢族的,所以他一會兒說自己是中越混血,一會兒說自己是中美混血,怎么有好處就怎么說。關鍵我好奇他怎么這么多粉絲,掉了28萬粉絲,還有700多萬粉絲。就是靠東北花襖系列嗎?
新浪微博網友@笑圈少女 表示:李美越挖坑甲亢哥,抹黑中國還辱女,就連在美國的中國人都看不下去了,7分鐘的道歉視頻可沒有一句對不起哈,為了獲得永久居住權,娶了中國女孩 最后還婚內出軌
2.對流量至上亂象與網紅倫理的反思
指出李美越將翻譯異化為制造沖突的工具,為博眼球扭曲原意,破壞翻譯職業“準確、中立”的核心原則,呼吁網紅翻譯需持證上崗,平臺應加強審核。另外認為其“東北大花襖”“文化使者”形象全為包裝,實際是借跨國流量漏洞謀利,呼吁公眾對這類靠冒犯文化底線博出位的網紅堅決抵制。
新浪微博網友@云核變量劉夏 表示:李美越名下公司“北京春樹暮云”已注冊個人英文名商標,單條60秒視頻報價高達45萬元,吃著“中國飯”卻將“中國元素”變得低俗;為制造沖突刻意歪曲對話。這類網紅大可不必繼續存在在中國的互聯網平臺。
新浪微博網友@李戚i 表示:大花襖是東北的嗎?大花襖的起源都沒搞清除,就滿世界亂來定義中國文化?大花布上世紀起源蘇聯中國引進做被面,算哪門子文化服飾?
3.對比甲亢哥的真誠,凸顯雙標與反差
對比李美越的算計,甲亢哥學中文、體驗中國美食、尊重粉絲的行為被贊,真正的文化交流不需要刻意表演,真誠就是最好的橋梁。大量評論提及甲亢哥當場拒絕其安排中國妹子的提議,并回懟其粉絲貶低言論,網友認為一個外國人都知道尊重,作為中國人卻毫無底線,實在丟臉。
抖音網友@24k金海牛 表示:李美越不管是有心還是無意,以后都需要謹言慎行,如果自己不太理解的事情,就交給專業人士比較好。還是要說一句甲亢哥Speed情商是真的高,也有自己的判斷能力,又會整活,難怪能成功。
新浪微博網友@歡樂選手 表示:甲亢哥不但沒有被帶偏,而且他的表現,會吸引更加大量的中國粉絲。
4.對官方處理與行業監管的訴求
認為央視全程打碼、官媒批評釋放明確信號,任何冒犯文化與道德底線的行為,都應受到社會與制度的雙重懲戒。要求平臺對涉及種族、性別、文化尊嚴的內容嚴格審核,不能讓李美越式的投機者繼續污染網絡空間。
新浪微博網友@24kJokielicious 表示:充分證明網紅這份工作主要看情商和智商,這就是被央視打碼的含金量.
新浪微博網友@歡樂選手 表示:七百多萬粉絲的賬號,一周掉粉快30萬,廣告報價從45萬暴跌,連央視報道甲亢哥中國行都給他臉上糊馬賽克,這大概是官方最無聲卻最狠的否定。
2
媒體觀點
1.人民日報:李美越“翻車”,我們需要怎樣的“文化使者”
沒有尊重,就沒有理解,更難言有效溝通。充當“文化使者”,前提是尊重不同文化的差異,絕不能為了抓眼球、博流量,就口無遮攔、故意惡搞,甚至無底線擦邊。這樣不僅無助于交流,反而會使大家心生芥蒂。正能量才能有可持續的大流量,這一點中外皆然。對文化尊重、對流量慎重,應當成為中外所有致力于文化交流交融的工作者的圭臬。
文化的溝通、情感的傳遞,確需媒介和橋梁。在中國的外國人,在外國的中國人,恰是增進彼此了解的一個紐帶。這些年,無論是在國內收獲大量粉絲的“老外”,還是在海外打出影響力的中國“網紅”,做的正是“文化轉譯”工作,很好拉近了各國民眾間的距離。因李美越一人“翻車”就認為“文化翻譯官”的角色是多余的,這樣的觀點有失偏頗。
始終秉持開放包容的胸懷,用真誠換真心,我們一定能在友善健康的氛圍中增進各國民眾友誼,煥發民間交往的強大正能量,為文化的百花園增色添彩。
2.中國婦女報:李美越“翻車”警示:沒有基本尊重,別談文化傳播
近日,擁有數百萬粉絲的“網紅”李美越引發爭議。他在給中國行的美國網紅“甲亢哥”當翻譯時,因不當言行引發廣泛關注,被網友批評歪曲本意,丑化粉絲,不尊重女性。
許多人看了涉事視頻,都感到憤怒。向“甲亢哥”吐槽中國粉絲行為嚇人,不像正常人;用具有貶低意味的詞匯形容中國女孩;惡意翻譯,曲解中國理發師對外國友人的善意……李美越這一系列操作,讓人看到的是傲慢無禮,沒有最起碼的尊重。
面對輿論指責,李美越雖然發布了道歉視頻,但將問題歸咎于節目效果和文化差異,顯然無法得到認同。無論節目效果如何,即使文化差異再大,“尊重”二字都是相通的,也是人與人之間、不同文化之間溝通交流的前提。
我們歡迎更多人擔當“文化使者”,但前提是尊重不同文化的差異,如果帶著一種優越感,惡意充當“紐帶”,那么,無論流量多大、創意多新,都會成為反面教材。
3.上觀新聞:網紅李美越10天掉粉40萬,“文化投機”終將被觀眾抵制
李美越與“甲亢哥”之間的對比,揭示了網紅“文化投機”的隱患。在當今社會,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和全球化的深入推進,文化交流變得越來越頻繁。許多網紅為了獲取流量和關注度,不惜利用文化差異進行炒作和投機。他們往往缺乏對文化的深入了解和尊重,只是簡單地照搬、模仿或曲解文化元素來制造話題和噱頭。這種行為不僅損害了中國文化的形象,也破壞了文化交流的氛圍和效果。
觀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此次李美越的掉粉也能夠反映出觀眾的判斷力,大家能夠分辨出哪些網紅是真正熱愛和尊重文化、哪些是在投機取巧。那些只是利用文化獲取流量而缺乏尊重的人,終究會被觀眾察覺和抵制。相反,那些真誠、專業且富有洞察力的博主,才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才華來創造有價值的內容,為觀眾帶來愉悅和啟發,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也能夠為文化交流做出積極的貢獻。
作為新時代擁有話語權的公眾人物,網絡紅人應該深刻認識到文化的重要性并尊重文化差異,通過學習和了解來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和翻譯能力,同時保持真誠和專業的態度來對待工作和觀眾,只有這樣才能夠贏得觀眾的喜愛和信任,并在文化交流中發揮積極的作用。
3
輿論總結 / Boryou Technology
此次甲亢哥中國行中翻譯李美越的言行失當事件,集中暴露了跨文化交流中職業操守與流量倫理的深層矛盾。事件發酵后,公眾對“文化使者”人設崩塌的憤慨、對跨文化傳播中尊重底線的呼吁,以及對網紅經濟亂象的反思持續升溫,凸顯出社會對真誠、規范的文化互動的強烈訴求。
從輿情焦點來看,李美越將翻譯工作異化為制造沖突的工具,通過扭曲語義、冒犯性別與粉絲群體等行為博眼球,不僅違背了翻譯職業“準確中立”的核心原則,更被視為“吃中國飯砸中國鍋” 的文化投機行為。央視《新聞周刊》對其畫面全程打碼、官媒強調尊重是文化交流底線,反映出社會對文化傳播中價值觀失范的零容忍態度。
關于該事件也給予我們一些啟示:第一建立跨文化傳播專業規范,跨文化傳播從業者需以“準確性、尊重性、真實性”為核心準則,建立明確的職業規范與準入機制。對涉及文化交流的從業者(尤其是網紅型譯者)實行資質審核,避免流量優先取代專業優先;細化行為紅線:明確禁止扭曲語義、制造對立、侮辱群體等失當行為,建立行業黑名單制度,對違規者實施聯合懲戒。第二平臺需承擔內容審核主體責任,遏制流量至上亂象,建立針對跨文化傳播內容的分級分類管理機制。第三建立跨文化傳播中的即時糾錯與溝通機制,避免單一翻譯或解讀引發認知偏差。比如在跨國直播等場景中提供雙語字幕、關鍵語句標注,減少翻譯失真風險;開通文化交流內容的公眾反饋渠道,鼓勵觀眾對不當表述及時舉報,形成“傳播—監督—修正”的閉環。
李美越從“文化橋梁”淪為“輿論棄子”,本質是流量至上思維對文化敬畏的碾壓。在全球化加速的今天,任何試圖以冒犯換取關注的行為,終將在文化自覺的浪潮中被淘汰。唯有堅守尊重與真誠,才能讓跨文化交流真正成為文明互鑒的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