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輿評丨北大碩士當食堂阿姨 撕掉學歷標簽,人生選擇何來高下之分
近日,“北京大學研究生畢業留校當食堂阿姨”的消息引發各界關注。據報道,26歲的黃女士碩士畢業于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健康傳播專業,畢業后,她于2022年留校入職北大餐飲中心,成為一名“食堂阿姨”。此前,有關話題也曾在網絡引起熱議,對此黃女士表示,留在食堂工作是自己遵從內心的選擇,做食堂阿姨是管培生必須經歷的輪崗環節,也是為了真切體會師傅們的工作。
3月28日21時許,微博話題# 26歲北大研究生畢業留校當食堂阿姨#登上微博熱搜榜第6位,42家媒體介入報道。相關話題# 26歲北大碩士畢業當食堂阿姨## 26歲北大研究生回應當食堂阿姨,比互聯網大廠更快樂,想做食堂經理,如何看待她的選擇?##如何看待北大碩士當食堂阿姨#分別于3月27日、3月29日和3月30日登上百度熱搜、知乎熱搜和今日頭條熱榜前列。當學歷標簽遇上人生選擇,“北大碩士”和“食堂阿姨”的強烈對比,掀起一場關于職業價值、教育意義和社會包容度的廣泛討論。
01
輿情趨勢 / Boryou
根據博約新媒體大數據輿情監測中心數據顯示,3月27日0時至4月2日0時共監測到相關信息28216條,互動聲量達890.04萬,覆蓋微博、客戶端、視頻、微信、網站等多個平臺。#如何看待北大碩士當食堂阿姨##北大研究生稱做食堂阿姨很累但很快樂#等微博話題下網民討論熱烈,累計獲得閱讀量超過4956萬、討論量達8370條,大象新聞、澎湃新聞、上觀新聞等媒體介入報道。
1、輿情走勢分析

輿情走勢圖
根據輿情走勢圖可知,3月27日三聯生活周刊抖音賬號發布“北大研究生畢業成為食堂阿姨”這一視頻短片后網上開始出現少量討論。次日,隨著大象新聞、大皖新聞、海峽網、九派新聞等媒體的介入和轉載,輿情聲量在9時達到第一個小高潮。媒體在各大平臺的報道形成傳播矩陣,加上更多自媒體大V的關注和網民的持續熱議,助推輿情于28日22時達到峰值,并在29日和30日一直保持在較高熱度波動。從3月31日后輿情熱度有所下降直至逐步平息。
2、信息來源分析

信息分布比例圖
從信息分布情況看,監測時間段內,監測到總信息28216條,客戶端是主要傳播平臺,共17343條(占比61.47%),其次是視頻6222條(占比22.05%)、微博3906條(占比13.84%)、微信557條(占比1.97%)、網站120條(占比0.43%)、互動論壇65條(占比0.23%)、數字報3條(占比0.01%)。
3、關鍵熱詞

關鍵詞云圖
據關鍵詞云圖顯示,本次輿情中“北大研究生”“碩士”“食堂”等關鍵詞受到廣泛關注。
02
輿論觀點 / Boryou
網民觀點
1、對當事人的職業表示支持,認為找到適合且喜歡的工作即可,他人應尊重個人的就業選擇
微博網民@遠處守護你:真心佩服這個女孩兒,拋開世俗,選擇做自己,有這魄力,相信會在餐飲這一塊做出些成就的。
微博網民@互聯網墩墩兒:在這個多元的時代,每個人都是自己故事的主角。北大研究生成為食堂阿姨,不只是身份的轉變,更是對夢想和生活態度的勇敢表達。
微博網民@泉水源源的年華:選擇工作是自己的自由,只要是自己喜歡的工作就是最適合自己的,愛一個行業不需要什么理由,跟學歷無關只跟自己的決心相關。
2、關注此事背后的社會背景,稱這是當前學歷貶值嚴重、就業環境不佳的直觀反映
今日頭條網民@正毅良:這就是對社會就業和教育體制的一種諷刺。
微博網民@脆餅干kukii:說的好聽是自由,說的直白是工作快要卷死了,北大研究生依舊找不到一份稍微輕松一點的工作。
微博網民@叫我春哥就可以:雖然現在年輕人觀念變了,但以后打個飯都要北大碩士也是夠恐怖的了!
小紅書網民@mocck:最近風向都是各種985 211去擺攤、保安、外賣、滴滴或者大廠出來之后轉業下沉的。以前說大學生就業難是不肯脫下孔乙己的長衫,現在改軟性引導了。
3、指出實際上當事人是轉崗管培生并輪崗體驗食堂阿姨的工作,指責媒體標題黨和舊聞炒作
今日頭條網民@金融學家宏皓教授:這是管培生們的必不可少的輪崗環節,她在未來還是會做管理崗位。用“高學歷低就業”的消息來博眼球,潛臺詞無非就是讀再多的書在如今依然找工作不易,再引申到讀再多的書也沒用,這完全就演變成了“毒雞湯”。
今日頭條網民@智者杰斯0N2:這個新聞的傳播核心是“北大碩士”與“食堂阿姨”的標簽碰撞,本身就是標題黨。媒體通過簡化事實、強化沖突吸引眼球,完全不提人家“管理培訓生”的身份。
微信網民@墨香中華:不良媒體只講了一部分事實,這其實是2022年的舊聞,3年后又被當成了新聞,個別官媒為了流量如今都開始翻炒舊聞、使用噱頭了。
媒體觀點
1、上觀新聞:北大碩士當食堂阿姨,是人才浪費還是人生破局?
時至今日,高等教育早不是“稀罕物”,名校生、高學歷者的人生路徑也不再是去所謂的高精尖行業做所謂的社會精英,然后走向人生巔峰。相反,大多數人要走的是一條平凡之路,甚至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還要面臨“高開低走”的處境,成為外人眼中的“人才浪費”。也有一部分高知群體選擇主動“下沉”,在外賣、家政等行業開啟“降維創新”。這些不猶豫不糾結“應該干什么”,而是在“能夠干什么”的選擇項中擼起袖子干的個人,其實很值得我們學習,而他們的經歷也告訴我們:真正的“人才浪費”,不是高學歷者做了所謂“普通工作”,而是用偏見扼殺人生的各種可能。學歷不該是枷鎖,而應該是工具箱。有人可以用它敲開金字塔尖的門,也要允許有人用它改造金字塔底的土壤。
2、中國藍新聞:北大碩士當“食堂阿姨”引熱議,人生不必困在“軌道”里
人們總覺得北大畢業應該選擇“更加體面的工作”。但實際上,每個人都有權利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有人喜歡人聲鼎沸,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會讓他成就感滿滿;有人則偏愛靜水深流,經營好自己的一方天地會讓他感到歡欣鼓舞。無論哪種選擇都無可厚非。在社交媒體上,我們總能看到“人生不是軌道,而是曠野”的文案。的確,人生的選擇本身就是多種多樣的,并沒有哪一條路一定比另一條更好。黃同學所說的“自洽贏得一切體面”也是同樣的道理,人生哪有什么正確答案?如果真有什么成功,那就是遵循自己意愿過好自己的一生。
3、湖北日報:不必把人才困在“框”里
事實上,高等教育的社會功能,并非以培養社會精英為唯一目的,促進人的全面成長,為個人發展創造更多可能,夯實社會文明的基礎性支撐,都是教育的題中之義。不管是北大清華還是其他高等學府畢業,并非一定要從事人們所認為的有較高含金量、較高社會地位的職業,才算人生贏家。在渴求人才輩出的當下,更應用多元的眼光來看待人才、評價人才。生活的舞臺遠比我們想象的寬廣,人生的賽道何止千萬條。名校求學經歷之所以寶貴,是因為它讓學子能有更多選擇人生的底氣,更多成為自己的勇氣。名校、高等學府,沒有成為他們施展抱負的枷鎖,也不該被社會的就業觀念貼上固化標簽。不妨給北大碩士當“食堂阿姨”的個體選擇留有空間,讓青年人才在生活的淬煉中拔節生長,需要我們為青年人才構建更有活力的成長機制,更開放的流動通道,更包容的社會生態。
03
輿情總結 / Boryou
此次“北大碩士當食堂阿姨”事件引發的輿情浪潮,本質上是一場關于學歷標簽和職業選擇之間矛盾的集中討論,在“北大碩士”的精英符號象征與“食堂阿姨”的低門檻職業代名詞的碰撞中,引發了公眾對教育觀和擇業觀的觀念博弈,同時也折射出當前輿論對于個體價值、就業環境和媒體傳播生態的多元化面向。
“高學歷等同于高地位”曾長期根植于社會觀念中,名校畢業生從事基層工作也常被貼上“人才浪費”的標簽。然而,隨著高等教育普及化與就業競爭加劇,學歷并非人生選擇的唯一標尺也越來越成為一種社會共識。學歷不是束縛人生的“長衫”,職業更無絕對的高下之分,正如黃女士自己所言,“自洽贏過一切體面。”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人,讓每個人都有更多的選擇和自由,只有尊重這種差異性和多樣性,“體面”才不會困于他人定義的牢籠中,才能讓不同的人在不同領域、不同階段各自生長,各類人才也會百花齊放、競相迸發。
此外還應看到,媒體的報道方式也是此次輿情發酵的推手。部分媒體以“北大碩士”“食堂阿姨”的戲劇性反差制造話題,刻意忽略當事人作為“管培生輪崗”的職業發展背景,甚至翻炒舊聞以博取流量,加劇了公眾對高學歷者“低就業”的誤解,事件的核心議題——職業平等與個人價值實現也在喧囂中失焦和被模糊。從這點來說,如何在追求流量與堅守價值間尋求平衡,同樣是媒體生態亟待解決的命題。